我是因為加入了讀書會,因為讀書會下次討論的書是這一本,所以才購買。(呵!我是個老實人)
說來慚愧,如果是平常的閱讀品,這種書一般會與我絕緣。
我這麼說並不是書不好看,而是tone調的問題。
我常覺得,文學作品,總是帶了一抹哀愁,因為要表達的意函過多,在太年少的我腦裡,很難去體會,只覺得好冗長沉悶。
其實也不僅是中國文學,在架上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我也是理不出其中的憂傷與情慾(想要她,卻忍不住自己偷吃?覺得她是順水而下坐在搖籃裡的禮物,卻難以給她全部的愛?矛盾,悔恨自己,去追她,似乎又失去了自己?這就是生命中,不可釐清的不能承受之輕吧!),最後我僅簡短的作了評論-文化,還有時空背景。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這本書,我很清楚這是發生在中國的事,雖然不是作者的親身經歷,但戴思杰也的的確確經歷過「再教育」(所以才能這麼詳細的描繪出生活細節)
看完書,我似乎只有一點點的感覺,就是小裁縫在臨走前說的「巴爾札克告訴我,女人的美,是無價之寶」(讀到這,心頭陣一下,是呀!擁有無價之寶的女人們,怎麼可以自怨自艾自己是個女人呢?)
其原因我很明白,一‧我不認識巴爾札克,所以根本無法體會小裁縫得到的領悟有多深。二‧那是一個荒蕪的年代,全被毛澤東的思想霸佔,其他的書,都是反共思想,所以羅明與馬劍鈴獲得禁書時,才會用如此謹慎如獲至寶的心去閱讀。這都是我很難體會的。
不過,因為是讀書會要討論的,我也認真的去租了DVD回家看。
電影的導演與書的作者相同,都是戴思杰,所以我認為在電影裡,描繪出比在書中更強烈的細節。
書中並沒有提到老裁縫禁止羅明再給小裁縫讀書,但電影裡...老裁縫披著滿臉皺紋,對羅明說「有時候,一本書,會影響人的一生」
這直接暗示了小裁縫的離開,一點也不意外。
就如同我說的,要感受出作者表達的深刻意函,除了要念幾本巴爾札克的書,還要看看歷史書籍了解那個年代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