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第3冊 楚漢相爭

zhuangkunlin 發表於 2021-06-25

自紀元前210年到201年,共計10年史事

本冊主要內容記載秦朝末年民變四起,楚漢對戰到劉邦統一天下過程。

嬴政統一天下後,多年經營,求神問卜,仍然迎來死亡之日。嬴政一死,整個國家就如失控一般,各地叛亂四起。對當時人而言,各國分立才是常態。自他們出生起天下本是各國分立,並沒有同為中國人之概念。秦朝廷內亂,分散於各處之原六國遺民立刻蜂擁起事自是理所當然。

重點在於,劉邦為何要擊敗群雄,統一天下?以後知者觀點看,其實也只是為求生存罷。項羽滅秦後,所建立的只是一個以他為中心,各封國分政獨立的邦聯世界。對劉邦來說,被遺棄至邊緣地區的他想要免除威脅重回中原,就是要戰勝沿路各國打倒項羽。整個楚漢相爭的過程不光是項羽的楚國和劉邦的漢國決戰,其中更重要的過程還有楚國武力壓制不合作國家,漢國拉攏其他反楚國家及併吞友楚國家。一路戰爭打下來,等到項羽即將敗亡時,天下也幾乎掌握在劉邦手裡,原先起事的各國遺民領袖經過征戰不是被楚漢消滅,不然就是投靠在劉邦麾下,中國也再次統一。

比起劉邦,項羽更像是戲劇主角,他是貴族之後,年輕又驍勇善戰,鉅鹿一戰成為群雄領袖。劉邦僅是地主出身,早年一心嚮往遊俠混跡江湖,到老也只是地方官霸,卻因緣際會捲入天下大亂,他沒有英勇戰績,卻憑著手下傑出表現,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王國。個人之際遇,除自己傑出表現外,更重要的是與他人之應對,掌握人心,讓人能為己所用,才能匯集出更大力量。爾後各段戰亂時期更能證明只有團結一心的團體,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戰國時期的養士風氣,知名人物眷養許多賓客,賓客發揮個人才能報效君主,人與人之間的義氣超越對國家的忠心。劉邦早年亦踏足江湖想拜入大俠門下,惟秦朝統一後賓客無用武之地,只能回鄉。爾後劉邦起兵靠的就是沛縣的朋友及跟隨小弟,再來就是各國失勢之人,只要有才能,劉邦都不計出身加以任用。只要能助他打贏項羽,小至黃金,大至王位,都可以與其分享,毫不計較頗有戰國遺風。

【重點故事】 嬴政沙丘逝世,趙高、李斯矯詔改立嬴胡亥為二世皇帝引發動亂。 陳勝、吳廣起事,六國遺民紛紛起兵叛亂。 鉅鹿之戰,項羽大破秦軍章邯,成為義軍領袖。 劉邦入咸陽,秦朝滅亡。鴻門宴,劉邦大難不死。 項羽分封諸王,分封不均引發各國紛爭。 楚漢相爭,滎陽、成皋對峙。 項羽烏江自刎,劉邦統一天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