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之島》的書評

Kirk Wang 發表於 2019-03-02

不知道是不是這就是當代文學的特色。 從媒體的過度包裝與不切實際的讚美渲染, 到不夠仔細的內文架構以及鬆散的翻譯… 哪,看得很痛苦啊。 單憑一本書就要決定他是不是所謂「科幻小說之父接班人」, 是不是也太簡單了一點,麥可‧克萊頓都在地下哭泣了吧。 以內容而言,第一,人物出現太多, 每個人都來點身家背景的介紹, 等等卻戲份卻又不是都很重, 其實對讀者而言是種負擔, 也不知道重點要擺在哪。 每隔幾頁就又多出好幾個人物, 對我而言也出現了不少困擾。 第二,裡面的句子不是非常通順, 很多句子我看了好幾遍還是不太明白他的描述。 可能是我對於海上的一些場景與器具不太熟悉, 不過對於其它很多地方實在...實在是不太連貫。 以翻譯而言,我只能猜譯者譯完大概沒有把書好好唸過一遍吧。 生物系畢業的人,居然把「轉錄」跟「轉譯」翻譯錯, 還有我片尋不著的「氫氧化硫」…這個不知道是誰的錯啦。 許多句子不是贅字就是語句不通,例如 「跳蛛是已知的動物中,腦與身體的質量比是最大的。」 最好的改法至少是把前面的「是」改成「在」, 當然也有很多其它的講法,但不是現在這樣。 或者:「遙控車穿越了樹幹…」 請問是怎樣穿越呢?從上方?穿個洞? 最後回到這本書,我對內容的心得。 以內容以及題材而言,是挺有趣的, 對於新品種的生物的描述也很有想像力, 並且能夠突破框架,做出有趣的設定。 並且有許多科學的知識(只是不知是真是假), 只是對於書中最後的決定,我是抱存著懷疑的。 決定什麼留下來,什麼帶走,什麼消滅, 我不覺得那會是人類可以決定的事情。 我不太敢相信以現代人類的思維會容許, 更不覺得現代的科學家眼光會這麼狹窄。 有智慧的生物是什麼?怎樣叫做智慧? 還記得在法蘭克‧薛慶的《群》裡面就說過: 「研究顯示,人類對於智慧的認知,僅存在於特定範圍之內。 智慧必須符合我們的行為框架,才能為人類所知悉。 如果我們碰到程度超出該框架以外(比方說微宇宙裡) 的智慧,將會完全不知其存在。同樣的,如果我們與更高等的智慧接觸, 一個比我們更加優越的心智,我們將只看見渾沌,因為這種心智的理路非我們所能參透。」 (想想狗對我們的看法為何?如果上帝存在的話,祂明察秋毫嗎?) 憑自身的淺薄知識去評判其它物種的存留, 怎麼說就是一件愚蠢至極的事情。 在書中,我想那位「動物知識豐富」的植物學家妮爾會力求毀掉小島, 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很多朋友死於島上的危險生物。 但我也在想,若果真如此,那麼我就要問: 這個世界上究竟有沒有什麼東西比起自身的生命更重要? 個體的存在跟社會的存在最為重要嗎? 這兩者中間,又是誰比較重要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