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已死 Pappersväggar》有些故事,適合與黑暗一同去聆聽。

吉娃娃 發表於 2017-05-13

十二篇短篇故事,每則故事的篇幅長度不一,但共同之處是都悠悠的散發一股詭譎感,難以說清、難以描述,但卻能清晰地感覺到充斥心頭上的疑惑和猜疑,熟悉的感觸在那些字句中出現,慢慢滲透到內心深處無法忘懷。 雖然原文是瑞典,書中的故事背景大大的不同,但閱讀時總會有像錯覺,將自身的感受、生活下意識的投射其中,不是為了想要理解作者創作出的人物思維,而是會和故事細節出現的瑣事、疑問產生共鳴,這也是為何會讓人如坐針氈的原因。

書中利用平常隨手可得的元素帶入文中,例如:《邊界》裡的主人翁在人群中擁有的寂寞和排斥;《晝夜等長》裡的對於自我的檢討、認識和疑慮;《代課老師》則是帶讀者回憶起過往不曾留意的人事;《梅根》對於生活的不滿和怨懟。

在此同時,書中也收錄《血色童話》和《斯德哥爾摩復活人》的後記,因為沒讀過前者所以有些不知所云,但許久以前自己讀完後者,內心的惆悵感縈繞不離,感覺未完的結尾猶如蚊蟲般啃咬自身,想去抓但卻無法尋見癢處,有股故事仍在持續的可能,而讀完後記才明瞭作者當初的結尾。

不過當然還是有幾篇讀完後,仍不太了解作者要表達的含意,以《在音樂響起時擁抱你》為例,讀了多次仍是一頭霧水;而《廷達洛斯》一篇雖然知道怪物的面目,但感覺沒有其他故事強烈,或許自己還要多讀幾次,才能懂得個中滋味!

所謂的恐怖不一定要透過特別強烈的行動去感受,像是禁入鬼屋試膽,以身犯險去嘗試禁忌,那些詭譎的元素悄悄的潛伏在生活各處,看著驚悚電影的主角們放膽尖叫,只因為他們進到了一個平常人們無法觸及的去處,所以人們才能欺騙自身那些鮮血、黑暗無能成真。

但若是細看平時內心湧起的不適、觀察身旁平日忽略不看的事物,並且再加以思索背後可能的故事,或許任誰也能發現那深處的幽暗,有些故事是適合在夜晚關起燈訴說,有些童話不該只是延續美夢的可能,人們應該要勇敢甚至是大膽的認清現實,了解所謂的童話早已被現實生活抹煞,再一次的去夢,而這次的夢要更加的殘酷和真實,因為若是虛假很快地便會凋零。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