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翻譯科普書實在很糟糕。 我不是說書本的品質。實際上,它們的封面設計、印刷和排版方式都相當精美。只不過,正因如此,表面上值得收藏的這些書籍,內容上卻出現不可原諒的嚴重錯誤,真是罪加一等!——之所以不可原諒,是因為只要找個適當的審稿人就能輕易挑出這種錯誤,卻還是把這些錯誤遺留到成書上,根本就在詐騙消費者的購書錢,又傳遞錯誤的訊息誤導讀者。
我先前已經吐嘲過幾本了,像是《地球:從誕生到終結》、《深海奇珍》。運氣好一點的是《群》的「姊妹作」:《海》,在出版前被我批評過試讀本內容,所以編輯部有請我審過全書的譯稿(雖然我覺得這種書交給一個人來審根本是不夠的,但真的接觸過業界生態的人就知道......科科)。
我得說,如果你看過原始的稿件,就會知道......這種書還是得讓專業的來。
為啥有感而發?因為我現在又讀到一本超精美的《什麼才是真的?》。理查‧道金斯寫的喔!
內文寫得怎麼樣,在此不提。重點是,成書的譯稿有些地方根本翻譯錯誤,要是被人誤會是道金斯唬爛,我想他應該會覺得冤枉或不快吧。
舉個最簡單但也最嚴重的例子,中譯本第14頁:「由五個星系組成的史蒂芬五重星系(Stephan's Quintet),我們透過哈伯望遠鏡(Hubble telescope)可以看到這些星系彼此劇烈地碰撞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碰撞卻是發生在兩百八十萬年前。如果這些星系中有外星人擁有性能良好能夠看到我們的望遠鏡,那麼此時他們看見的地球將是恐龍最初的祖先出現的時候。」
讀過地球科學系的,看出錯誤在哪裡了嗎?時間(其實是該星系距離我們的「光年」多寡)根本不對!不是兩百八十萬,而是兩百八十「百萬」,也就是「兩億八千萬」才對!
撇去科學錯誤不談,光以中文寫作而言,這譯文也爛到掉渣。舉個例子,第12頁最後一段(「讓我們回頭來談恐龍。......」),全段22句,居然出現了17個「我們」!譯者直譯就算了,責編連潤個稿也沒有,根本不負責任!
不要跟我扯什麼出版社人力不足,這是業界普遍生態什麼的。這種現象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科普書市場很小不好賺?那也不是藉口。用這麼好的紙印出一本價值不菲的書本,結果是這種品質低劣的文字(有很多排版錯誤的地方我還沒提咧!),你是想教育讀者「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還是在賭讀者看不出來?或者是單純嫌自己聲譽太好故意討罵?!
我能說啥呢?臺灣啥都要cost down的下場,就是什麼都很down。這本拿去賣給二手市場,我都覺得會因為回流到不知情人士的手上,而造就荼毒人心增加愚昧的惡業。
對,我很不爽!
大塊文化 !出來面對!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