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本活用了套套邏輯因而結構完整(包括就結果而非內容而言非常點題的「推薦文」)的文化批評與文學評論書,實際上當然可以作為在垃圾資訊充斥、矛盾反智氛圍籠罩的文化環境中的教戰守則,不過如果將內容過度延伸到所有知識領域,而非作者本人所專精且專注的文學領域的話,造成的損失到底是讀者還是作者的責任就很難判斷了—畢竟在即使是完全相反的狀況下,我們依然是同樣形式的,如同追逐著暢銷排行榜、亞瑪遜網站或ANOBII讀者評比星星數目等虛幻指標的共犯。 本書非常體貼的在每一個跨頁的左下角都提供了該跨頁的精華句,章節前也加上了摘要,所以讀者可以非常安心而有效率地讓本書成為自己「屏障書籍」中的「SB」。不過因為它洩漏了很多小說或電影的情節,例如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艾可的《玫瑰的名字》、葛林的《第三人》、辛尼葉的《費汀諾‧賽琳》、電影〈今天暫時停止〉、洛奇的《換位》與《小世界》、巴爾札克的《幻滅》、夏目漱石的《我是貓》等,因此沒有閱讀過這些作品而且又不想買本書作者帳的讀者最好還是乖乖的「不用讀完這本書」就好了。
讓本書結構完整之處在於它也回應了自身的訴求,或者說它引用的王爾德對於閱讀所建議的「第三類:應該勸阻社會大眾閱讀的」書單之列舉原則,基本上或許也先聲奪人地回應了對本書批評者的攻擊,甚至在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對本書抱持不屑而「不讀」它的讀者,基本上反而成了其最堅強的贊同者了。單就如此高絕的文學評論技巧,就值得給予最高的評價並違反作者本意地好好學習了呀。
或許筆者正如同像蒙田一樣,出自對於勢必遺忘的恐懼而書寫這些關於閱讀的紀錄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