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誤的台灣》的書評

kiderself 發表於 2017-03-22

看書名即可知道,這是本講述荷蘭人與鄭成功爭奪台灣這塊島嶼的歷史的書籍。 看書名也大致上可以推測,這本書應當是以荷蘭人的角度撰寫,才會取名為「遺誤」。

但很難想像得到,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正是(學界如此認為)荷蘭在台的末任最高行政長官揆一所寫的。

因為覺得這真是一本相當有趣,且富有史料價值的書籍,因此我放下了原本想要買的《儒林外史》或《蘇西的世界》,挑了這本書去結帳。

在閱讀之前,我原先推測揆一在這本書裡,會大談自己在防衛熱蘭遮城城時,自己是多麼的英勇,堅決戰到最後一兵一卒才投降,而國姓爺的軍隊是多麼的殘暴,如何的虐待、殘殺荷蘭軍士,想藉此激起讀者的憤愾。

事實上,這兩點在書中也的確被提過了。但都不是本書最大的重點。

揆一本人的確認為他在面對國姓爺侵襲的這個問題上,做了許多「應當」的防範措施。所以他寫下這本書,最主要是要大家認清,荷蘭人之所以會失去福爾摩莎這塊寶地,全是因為某些人的阻撓所致。但最終卻是由他來承擔所有的罪名,以致於終身流放。

而這某些人,正是東印度公司設立在巴達維亞的總督以及評議會。

書中,揆一引用了大量的文件,藉此佐證巴達維亞是多麼的不重視台灣本島接收到的一連串國姓爺打算侵攻台灣的消息,而且還恥笑揆一的懦弱。甚至連派遣防衛艦隊一事,也得三催四請之下,才心不甘情不願的以攻打澳門為重要前提之下,送了幾百名兵士與軍官去大員協防。最後,這批艦隊因為錯誤判斷,以為國姓爺的侵略依舊是謠言,因此被派遣到印度各地,使得國姓爺有機可趁,就在當年四月底發動了一場荷鄭台江之戰。

雖然兵力懸殊,兩萬多名明鄭軍對上不滿兩千名的荷蘭軍士,但國姓爺的軍隊也未能立刻攻下熱蘭遮城,而是圍城數個月之後,才在荷蘭叛逃軍士的指點之下,搶下了面對熱蘭遮城有絕對的制高點優勢的砲台,迫使揆一陷城投降。面對這點,揆一也在本書的一開始,就大聲疾呼東印度公司在一開始建設台南的時候,就把熱蘭遮城跟普羅民遮城建立在一個極度難以防衛的地點,其後又不積極的增建防衛工程,才使得福爾摩莎這塊寶地終於喪失了。

而且,書中也寫進了一段關鍵的史事。在圍城期間,荷蘭人不是沒有機會解除國姓爺的圍攻。他們在陰錯陽差的情況下,與耿精忠接上了線,並協議好要共同擊潰國姓爺當時還在中國、廈門的軍隊,迫使國姓爺離開台灣。沒想到,軍隊出發後,軍隊指揮官卡烏居然直接把船隻直接航回了巴達維亞,使得揆一等人的最終希望終究破滅。

老實說,揆一本人對於自己的辯解,以及對巴達維亞總督及評議會的指控是否屬實,僅就此書,實在難以確斷。但是習慣了以漢人觀點看待本段史事的我們,實在應當看看這本以荷蘭人,而且是親歷此戰役的揆一本人的視點寫下的書。

以前在讀到台灣史的這段歷史時,總是以為國姓爺鄭成功的軍隊在面對荷蘭人時,是多麼的強大英勇,是多麼偉大的民族英雄。但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有了一些改觀。

如果巴達維亞當局對於建設防衛工程能更加積極一點、如果卡烏沒有逃回巴達維亞,而是與耿精忠一起共同攻擊鄭成功的軍隊,是否今日台灣史就不會有個明鄭─清代時期了呢?

只可惜,歷史永遠沒有如果。

塵世書家的漫/遊空間: https://www.facebook.com/boosernocomicandgame/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