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音寧繼韓國瑜之後接任北農總經理,1.5年期間推動許多改革,第一次認識她是閱讀她老爸吳晟(不知道現在國文課本還有沒有他)寫的《北農風雲:滿城盡是政治秀》控訴北農背後的政經勢力如何傷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又如何讓改革淪為媒體的箭靶與政治秀場。 這本寫於2007年以「白米炸彈客」事件,撰寫臺灣農業環境如何養成不走體制而以「恐怖行為」威嚇當權者正視開放國際農產品的問題,繼而回溯為何農鄉總是貧戶以及黑道份子的生產地的歷史脈絡,更進一步的說明那些臺北觀點不屑一顧的樁腳文化是如何生成的。 從5、60年代高舉土地改革、以農養工的旗幟不僅斷絕了臺灣,農業以規模化生產的可能性,層層稅賦加上化肥、機械化生產的指令,讓農民長久以來陷於廉價勞動剝削的循環,養肥的是當時的極權政府,以及打著自由貿易、扶持正統中國口號向臺傾銷農產品的美國企業。7、80年代農村早已被沈重的生產成本壓的喘不過氣,加上十大建設、都市發展的興起帶動經濟發展也造就農地盜挖砂石,偷渡掩埋廢棄物,甚至農地工廠的生產,以至於農地污染大面積停耕。停耕後的農地沒有養活人口的機會,而自由貿易與農會制度的出現讓投機者有機會藉由政策方向以中盤商的名義更一次剝削農民,臺灣爭取總統直選的過程中更是養成了農會養樁腳的政經環境,如此累積了半個世紀的農業環境看得我心好累也很難受。 雖然可能因為作者是文學作家,有些內容描述的太間接,但整體農村發展的脈絡觀察入微,許多事件的因果關係和背後意義也寫得鞭辟入裡。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