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期望======
2 行為科學家史金納的鴿子實驗
[心得]:
書籍的每個章節都是短篇的都是3頁到4頁就結束。這樣的方式如果內容說的不精闢,很容易看完卻沒有收穫
這章節的這句話「行為的後果決定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讓我覺得有很有收穫
其他都是只是描述實驗,來驗證這句話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最早為我們揭示成癮之謎的,是一位名叫史金納(Burrhus Skinner)的美國人。
史金納先將鴿子放入裝有槓桿的箱子裡,只要槓桿被壓動,鴿子就能得到一個小球狀的食物。
每一次的食物供給稱為一次強化。之後,史金納又設定了給鴿子投食的時間間隔。
鴿子得到食物後,系統會暫停,等到鴿子再次啄擊槓桿才能得到食物。
鴿子無法精確的掌握獲得食物的時間間隔,不過牠們可以透過訓練逐漸接近正確的時間點。
最後,史金納隨機改變了投食的時間間隔,這次是六十秒後投食,下次可能是十秒、五十秒或兩百秒等。
這種隨機性投食使鴿子們發瘋了,牠們瘋狂的啄擊槓桿。
有一隻鴿子在十四個小時內啄擊了八萬七千次槓桿。而在這十四個小時裡,鴿子真正得到食物的時間只占了一%。
史金納的鴿子實驗,主要是為了驗證如何強化人類的行為。他總結道:「行為的後果決定行為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第1章 人們買的不是東西,而是期望======
4 自我感覺良好是天性,不該批評
[心得]:
這個章節就是實驗例子加上總結。章節精闢到讓我覺得沒有收穫
以下,書中提到 (自己稍微整理)
一位叫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的精神病專家,在病人身上重複了這個實驗。結果,病人的反應和小白鼠一模一樣。
病人不停的電擊自己,平均每分鐘可達四十次。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電源被切斷後,病人還會繼續嘗試按壓按鈕,尋找電擊的感覺。
由於病人沒完沒了的做這個動作,研究者只能強行拆下安裝在他們身上的設備。人們激勵他人的時候,也常常會採用鞭策和警告的方法。
如果想鼓勵一個學生考上大學,就會警告他「沒學歷將來會有多麼悲慘的命運」
如果想激勵一個人去努力工作,就警告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這也說明,渴望才是最強的內驅力。當一個人內心有了對快樂的預期後,風雨中那點痛又算什麼呢?
所以,行動力的根本在於建立快樂的預期。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