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個好父母》的書評

林小草Veronica Lin 發表於 2016-12-30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出版於 2009 年,初讀該書時,我認為它適合職場新鮮人,值得買一本放在辦公桌旁,可以壓壓脾氣;而現在成為母親,再讀一次,又有不同體會。 七年後的現在,《‎我想做個好父母‬》出版了,蔡穎卿老師的兩個女兒都有了自己的事業了,她也從這二十多年的育兒經驗來回頭望向年幼的孩子,與家長們討論如何從生活裡與孩子共同經營美好互信的關係、鼓勵孩子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

不可諱言,身在活潑不受拘束、自由奔放的資訊產業,久了以後,總覺得蔡穎卿老師書中某些古典的論點有些過時,但是,像是近年非常流行通識教育,也鼓勵大家放掉手邊不那麼喜歡的事物、去追求真心所想要的,更喜歡什麼都不提供地要孩子「發揮創意」⋯⋯蔡穎卿老師在《耐力磨出真功夫》這篇裡的這段話就非常擊中我:

「我喜歡先讓孩子們知道在一堂課裡『要做什麼』,至於『怎麼做』,則可以允許他們有自由的方法,只不過,方法自由並不是不計結果。我從不把『無中生有』當成創意的第一步教育,而把『想方設法』看為基本功的必要養成。設法的心靈可以擁有自由,也在完成自我思路的構造時才會深刻地感覺到知識的重要,於是克服困難、絞盡腦汁而後產生的結果才是真正快樂的學習。」(p.156)

我認為我們的確應該拆除框架,讓孩子多方嘗試,卻不應該讓他們漫無目的的闖盪。在和施行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幼兒園園長 Mella 聊到,蒙特梭利讓孩子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操作的教具時,我心想這豈不就是《窗邊的小荳荳》的情境嗎,正覺得羨慕之際,Mella 園長話鋒一轉,又說老師們還是會嘗試引導孩子,免得孩子躲在自己已經學會的、喜歡的科目裡,卻排斥學習新事物。

我內心一驚。想起過去有時我也會逃避不喜歡、不擅長的科目,但日久也發現,有時自己的逃避只阻卻了自己未來的學習,日後為了喜愛的事物,還是得重拾當時迴避學習的內容,重新習得知識。

自由並不是不計結果,而是設定了具體的目標,再鼓勵孩子自由發揮創意來處理過程。

完整心得文: http://infuture.pixnet.net/blog/post/31424912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