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鄧惠文醫師談伴侶關係的專欄文章的結集,所以每一段文章都獨立成篇。比較可惜的是,原本就是有字數限制的專欄,在結集成書後沒有辦法增加太多內容,對於想要改善關係的建議比較偏概論。 「我們必須謹記:伴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每天與環境的各種刺激互動,每天都可能有所轉變,因此不該一味依恃過去的瞭解和反應模式,不該預設『你以前都希望這樣,以後一定也是』。」(p.143)看到這一段讓我想到 LinkedIn 創辦人的自傳:《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
「關於溝通,順序真的非常重要!除非確定自己的感受被瞭解了,一個人很難接受別人的建議或解釋。『如果你根本沒有聽懂我的困難點,你的建議怎麼會是對的呢?』」(p.73)
「真正讓人產生親密感的,是自己的目標能被瞭解、被支持,像這樣的時期,死守著『要花時間相處』的形式,並不能提升相處的品質。還不如一起討論該如何彈性調整常規,幫助伴侶達成目標。」(p.130)
「丈夫置身事外,並不代表他不認同妻子的壓力和委屈,而是因為他真有兩難,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只能消極逃避。與其不斷地指責丈夫或對他宣洩憤怒,此時夫妻需要的,是尋找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方式,讓丈夫瞭解生命新階段的新需求,以及自身角色轉換的挑戰。從夫妻一體的立場出發,逐步改善夫妻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p.211)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