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之島》的書評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中一直浮現的,只有六個字,那就是:

「你好大, 我好怕 」

茱麗亞羅勃茲在2001年憑著「永不妥協」一片獲得了奧斯卡影后。劇情改編自真實事件,由茱麗雅羅勃茲飾演草根性極強的法律助理,以大衛對上巨人哥利亞之態,成功為深受汙染所害,影響健康甚至罹癌的居民打贏與大企業太平洋瓦電公司的官司,並爭取到天價賠償金。受害的小鎮居民雖然喚不回病死的親人和失去的健康,至少官司勝訴,正義得以伸張,大快人心。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在真實的世界裡,財大氣粗的台塑六輕,舉凡汙染數據造假、重金挖角舊日環保稽查人員反偵查、花大錢聘請專家學者護航,以銀彈攻勢讓麥寮鄉民催眠自已有六輕才有好生活、狀告環保稽查人員求償千萬以製造寒蟬效應;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台塑派出龐大的律師團,要住在三天兩頭就有人出殯,得癌症跟得感冒一樣容易的村民指出,六輕四百多根煙囪,到底是那一根排出了什麼物質害他們生病。小小的村落店一家一家的倒,只有葬儀社一家一家的開,生意興隆。

而這還只是六輕而已。更別提五輕、高雄煉油廠工安意外、後勁大林蒲的空氣汙染、以廢爐渣汞汙泥填海造陸的生態悲歌。命運被牢牢鎖在中南部,弱弱相殘,血淚斑斑的環境難民們,他們的故事講不完,眼淚更是擦不盡。

感謝報導者的記者們努力的挖掘每一個抗爭者、癌症村村民的故事,稽查人員的努力。他們的面貌不再模糊,他們不應該被忘記。當然最重要的,是記者們努力收集資料、訪問及數據,建構歷史脈絡,用他們的筆,喚醒人們對環境汙染集體冷漠的記憶。

汙染不是不在你家旁邊就沒事了,而自然環境與人民的健康,更不能老是成為經濟成長尊貴的犧牲品。如同在沼澤王的女兒一書中,印地安人輕蔑的說:

「要等到最後一棵樹死了,最後一條河變毒了,最後一條魚被抓了,白人才會發覺錢不能吃。」

愛台灣嗎?不妨就從了解我們如何從美麗的福爾摩沙,變成煙霧瀰漫的煙囪之島開始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