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的書評

書非也 發表於 2024-02-27

我是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忠實書迷,很喜歡他獨特的報導紀實觀點,和充滿人道關懷的敘事手法。記者出身的他,為了寫一本書,他可以上山下海尋找受訪者(很多時候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和他們搏感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故事看似個人,但其實是時代的縮影。從「跳舞的熊」到「獨裁者的廚師」到「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他擅長於隱喻及對照,而非直接地控訴極權的殘暴和歷史的荒謬之處,即便在悲慘至極的歷史事件中也能找到寬慰人心的故事,和這些故事帶給人的力量。

本書作者跑遍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與一名又一名身分特別的廚師交談,這不僅是一本歷史書或報導文學,同時也是一本食譜。他走訪了在克里姆林宮擔任多年主廚的維克特.別瓦耶夫,跟另外幾場由俄國掀起的戰爭中的廚師聊過,也向車諾比或給太空人做飯的廚娘討教。

順著時間軸,這本書從末代沙皇到今日的領導人普丁,端出了18道菜(18個故事),描繪出在俄國的政治權力中心的廚房內吃些什麼?又發生了什麼事?在宮廷之外,有幾個章節也關注了在烏克蘭的大飢荒時代、列寧格勒圍城時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在雅爾達會議上、在俄軍入侵阿富汗的軍營中、在車諾比核災的事故發生現場、還有不斷地被俄國人驅逐出克里米亞家園的韃靼人和被送上太空的太空人,他們都吃些什麼?他們又告訴了我們什麼故事?

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的兩個人物,一位是「菲娜媽媽」,另一位是「妮娜媽媽」這兩位廚娘;前者是在第九篇故事中在人生走投無路之際自薦進入軍隊中工作的單親媽媽,後來因緣際會變成了幫太空人做飯的廚娘;後者則是在第十一篇中自願伴隨丈夫前往阿富汗前線工作,卻輾轉變成了幫士兵們做有媽媽味道飯菜的廚娘。她們的共通之處在於,成為廚娘並不在她們的人生規劃之中,卻因為人生的轉折,而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她們隨遇而安,在當下的處境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而且認真地面對現實的挑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兩位都是遲暮的婦女,有自己生養的小孩。工作是為了生計才有辦法拉拔自己的孩子長大,她們是不折不扣的母親。而在那些被她們照顧的男孩們的眼中,她們也是他們的媽媽。這些年輕的男孩們被國家徵召,或為國家的願景而努力,或勇赴戰場打一場不知所謂的戰爭,很多時候遠離家人並不是自願的選擇。他們當中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的長大,也還沒有機會體驗人生,便被送往戰場赴死。看在兩位媽媽的眼底,自然是無比地疼惜,所以她們也竭盡所能地把他們當作自己孩子般的照顧,被這些男孩們喚為「媽媽」也是名符其實的。

兩位「媽媽」為男孩們做營養豐富又有「媽媽味道的菜餚」,並且發自內心地關心他們,願意傾聽他們的心事,觀察他們的情緒並給予盡可能的支持。她們不只照顧男孩們的胃,也撫慰了他們的心。這些離鄉背井的孩子們,也非常信任她們,視她們為自己母親般地傾吐內心。餐桌時分便成了男孩們可以短暫放鬆和滋養的場所,廚房也隨時展開大門接納他們的需求。我讀到兩位媽媽和男孩們互動的種種故事時,非常感動;我一直認為廚房和餐桌是家中最核心的場域,不只是肚腹的滿足而已,家人之間的互動和連結,常常是在飯桌上的談笑之間,人也特別容易在酒足飯飽之際放鬆地敞開心懷。

我特別喜歡「妮娜媽媽」,她在家中是個強勢的妻子和母親,而在阿富汗戰場上,她把她的強勢用在了幫年輕的士兵們爭取權益上,在不合理的情況下她會挺身而出,像是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母親般地跳出來為男孩們發聲,即便是在槍口下也毫不畏懼。她從一個全盤接受黨的說法的忠貞黨員,到了阿富汗前線之後親眼見證了真實世界並非黨所宣傳的那一套,從此之後她的思想全然改觀。

沙博爾夫斯基的筆下有許多這樣的小人物,由他們口中說出來的故事中拼湊出了一個時代的樣貌,和不同於歷史學家紀錄下來的視野。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