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年代》一書,對自己而言開啟不同的歷史思維角度。身為或多或少接受日本文化影響的台灣,在文化思考的層面上也在殖民時期感染了日本的「現代化」焦慮。在閱讀的過程當中,慢慢書裡解析日本在德川幕府建立穩定的體制之後,在面臨現代的話衝擊時;17–18世紀的蘭學、19世紀中後期的黑船事件,以及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動亂。日本終究在外力的衝擊下,試圖找到維繫內部穩定的方式。
這本書特別的地方,作者提到四民體系如何在19世紀現代化的過程,隨著西學的影響以及傳統的反動兩種力量的交織,漸漸在明治時期發展出不同的社會面貌。也慢慢使日本面對西方國家衝擊時,從不平等的條約開始,走向另一條政治體制改革之道。作者在處理明治時期前後擁幕與倒幕派的思想交鋒,同時也關注社會思潮在這過程當中的影響。終究日本並無走向西學為體傳統為用的發展之路,反而在與西方互動後,積極從「國民性」的角度去解決日本社會過去四民階層分治的問題。這樣的結果除了走向近代民族國家建構的社會優勢外,同時也對社會的邊緣族群帶來壓迫。作者也沒有忽略社會底層的聲音,怎樣與日本現代化進行互動。
讀過這本書後,可以釐清自己過去對日本的誤解與迷思。除了日本社會當中的底層是不斷受到排除,並且也不斷有新的知識動能進到底層社會。在現代化及對外侵略的過程,雖暫時消弭社會內部的多元性,但是隨著戰後美國的軍管與平成年代的來臨;不能否認的是日本的傳統在當中仍有一定的位置,新思潮的進入卻也持續衝擊日本的社會,使他們重新找尋也刺激新方法的產生。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