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虐女王的虛構紀實

光吉 發表於 2016-03-24

這部小說的史詩性與傳說性很強烈,在這個世間很少會出現瑟琳娜這樣的人物,但是這種極端的性格,卻常會出現在口傳文學、開拓史中。在我醒悟了這點之後,就可以發現這個說書人在調度了大量資料所構築的,其實是一則被潤飾的蠻荒開拓女性紀錄。 透過譯筆也仍然可以看到這部小說的文采是很華麗的,融情於景的描寫大量出現在小說中,時常出現,類似歌詠隊的伐木工人對話也強化了這部小說的舞台劇性質。在這種框架下,就算我們再怎麼無法理解瑟琳娜這個女王的行為,但也不至於就這樣拋開整部小說。

也許是因為讀了一些民間文學與口傳作品,雖然很喜歡這部小說的嘗試,但不免有些疑惑,從民間文學汲取養分的行為,在俄國小說家如果戈里已經努力過了,雖然整個伐木林場作為一種封閉界域的確可以行使這樣的母題新編,但是如果讀者察覺了這最根本的設計,人物、情節、小說本質與對話很遺憾地並沒有更多的驚喜。

雖然如此,作者在寫作時的確很認真,在資料考證下做了許多的努力,閱讀時能夠強烈感受到一種封閉的古老氛圍,能將當時的空氣以文字封印入小說中,又以這樣一個不論在何時都顯得突兀的奇人作為主角而能夠被接受,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最後要說,以瑟琳娜這樣的存在,稱她為「惡女心計」實在是有些小瞧她了。她更適宜作為一個暴虐的君主,任憑森林樹木轟然倒下,只為成就了………等等,這不是卓教授嗎?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