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離開學校後就沒再有系統或是極有上進心的去專注學習某樣事物。而在學校裡的學習經驗,有很大部份是為了應付考試,都是臨時抱佛腳用著硬背死記的方式去完成課業。 在網路世界裡不乏能讀到許多相關於學霸的事。又會讀書又能將人生安排的多姿多彩一直是自個兒很羨慕的人生存在,總是很好奇每個人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時,他們究竟是如何安排或是怎麼將這些枯燥乏味的學科變為自己腦子中的知識,然後成為工作上或是生活裡的利器。 在沒有了學校課程的學習規劃或是考試的壓力,自學的能力與紀律就變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雖然自個兒的閱讀量很大,在看了很多東西的同時,卻也記不了那麼多。 讀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重新給予了自己一些信心,因為作者再次堅定的告訴讀者們,智力與才能並不是最重點,年紀當然也不是,不管是處在何種年齡的人都可以透過練習逐步的學會一項技藝。而練習的品質比練習的質量更重要。 閱讀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將書裡所提到的資訊與自身產生連結。以前曾聽說過諧音學習法,將想要學習的知識運用諧音梗編成故事來幫助記憶。 這個方法很有效,但對於自己來說,是覺得編不出來這些諧音來幫忙記憶。卻在看了這本書之後恍然大悟於自己的庸人自擾。 編故事其實不需要邏輯,只要將它們完整的兜成一個圓即可,越離譜越不可思議的故事大腦會記得越清楚,因為我們容易忘記正常的事。 試著用書裡附錄的的例子玩了一下,發現還挺有用好玩,後來又用這個方式試著去記日本的星期名稱,在二天後試著回想,發現它們已經在腦海裡。 學習或許是件很有趣的事,只是自己之前沒有去發現。我的輸入量一直很足夠,但在反思、活用與輸出之部份還是少了一些,在這本書裡所學到的技巧,也許能夠試著運用在之後的閱讀上。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