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在漂泊

cacbug 發表於 2016-02-22

一位對於生活與文化失去認同感的異地生活的女孩,為了尋找失落的歸屬感,愛上一個男人,啟發她的藝術靈魂;後來,他們到了塔霧瓦島試圖找尋面具與藝術品,卻意外陷入一段身體與精神的極大痛苦過程,接著男人又在一場混亂中抱著希望而死去,而她倚靠刺青救贖了自己的靈魂。一轉眼,三十個年頭過去,她被時尚雜誌的編輯發現報導,她返回紐約這個睽違三十年的故鄉或記憶的城市,最後死去。 這本書的劇情運用女孩(莎拉)身上的刺青來引導故事的發展,採用莎拉的自述的方式書寫,因此可以感受到莎拉內心的情緒,而整篇故事是一部悲慘的人生,我一邊讀一邊情緒跟著大幅波動。

這本書在描寫男女主角的內心衝突非常有穿透力,主角莎拉藉著藝術開始尋求自我歸屬到利用刺青達到精神的解脫,菲力普對於藝術的狂熱卻無法創造的無力感產生的衝突。我很喜歡鋪陳菲力普的那種情緒與行為的改變,菲力普不斷嘗試找尋各種可能性來證明自己的藝術能力,一開始在莎拉身上得到缺少的主控權來創造藝術品,後來發現只是自己的想像的失落與透過性愛來發洩,再從三人性愛的過程找到新靈感;最後面具蒐集的旅程是另一個證明他自己藝術鑑賞能力。菲力普充滿希望的找到一條又一條往自己期待的路途,最後死在充滿被拯救的希望下,子彈無情地穿過他的喉嚨,留下一個像刺青的圖案。帶有一種諷刺而悲愴的氛圍。

我覺得菲力普讓整個故事的張力更加凸顯,由於故事是以莎拉的口吻敘述,無法了解菲力普真正的想法,只能夠用他的行為來了解,增添想像的空間與情緒的糾葛。因為莎拉的個性和菲力普最大的不同是對於目標的設定,菲力普一貫地對於自己的目標明確,跟大部分的男人一樣有一種天生的方向感,而莎拉卻是不斷地找尋自我歸屬,兩者的情緒激盪成為整篇故事的枝條!

塔霧瓦島的刺青與背後的道理則是整篇故事的主幹,島上的刺青不僅是藝術的呈現,反而是指引靈魂與在人世間的地圖,莎拉藉著回顧自己身上的刺青,描述每個刺青的故事與想法,串起她的人生,讓我們了解她在刺青藝術的創作過程中如何去尋找她內心的救贖、靈魂的解脫。

作者僅用半個章節的篇幅就讓莎拉在塔霧瓦島待上三十年,沒有細節的描述,但是隨著前面的劇情堆疊,實在讓人沒有辦法再承受多一絲的描述,當菲力普死之後,一種讓人屏息的糾結盤據心頭,我讀完第二部的時候雖然心中想著一鼓作氣再往下讀,卻無法專注!因為在塔霧瓦島發生的一切與莎拉過往的三十年都直接刺入心坎裡。

「‧‧‧ 她真的認為這兩個地方只差十五個小時?十五個小時怎能跟三十年的光陰放在一起比較?」生活中痛楚的點滴會在人的心裡面刻畫下一種不能抹滅的記憶,而時間會幫助發酵,越長,發酵的效果更劇,儘管會消去外表上猛烈的激情,當被其他的人事景物誘發,反而像永不乾枯的江河,把心裡深層的情緒不斷地流瀉出來。

最後的故事帶來了年輕記者布魯克威爾森,她的出現讓莎拉的刺青能夠公諸於世,與世人共享。實際上帶來了衝擊與矛盾,時間上實際的長短帶給人的感受是相對的,有時候一分鐘也可以讓人感覺像是渡過半輩子,而三十年的塔霧瓦島的生活在作者僅用半章篇幅的描述看似短暫,但是在布魯克的襯托之下,讓我去想像莎拉三十年的時間與經過,儘管無法勾勒出完整的圖像或想像,但是這種方式就像是我自己回顧自己,一下子也經過了28年,僅是斷斷續續或是片段的記憶。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