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於判斷書裡面的時間點蠻笨拙的,我在看《池袋西口公園》時並沒有太過在意,所以一直把男主角真島誠認為是個廿多歲的人。即便我有看到書裡面提到他的年齡,卻還是很容易把那個數字給輕易忘記。
在第二集《計數器少年》的內容中依舊是辛辣的參入很多社會現象。像是把自己的私生活點滴透過網路即時影像販賣給男人們的美少女,因而受到變態狂恐怖的熱烈追求。十歲年紀,有學習障礙,黑道老大的兒子。好逸惡勞又沒有錢的窮少年,為了購買名牌飾品衣物,不斷的犯下飛車強劫的罪行。耳聾或眼睛瞎掉的殘障者,在殘障派對專門店(這算是個專有名詞,在書中有詳細的介紹,不過也可以運用想像力去猜測)從事著性交易的工作…,等等。每一個都或多或少的衝擊著我。
後來當我在書尾末再次看到真島誠此時只有廿歲,我回想自己廿歲時候的生活經歷,比對,然後慶幸自己像這樣的事情,在我自己週遭一件也沒遇上。不過話說回來,像這麼”精采”的生活經歷,如果沒有真島誠那樣的個性與膽識,也不可能帶領我去見識那種另一個層級的世界。
此外,「如果你以為日本街頭永遠是安全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治安惡化和犯罪攀升,永遠是以全球化為目標不斷擴展的。」這幾句話,解決了我對某些社會現象的疑惑。
最後,是看書的體會。如果是長篇大作,有好幾集連貫的,通常在看完第一集後,對於作者的寫作描述方式,都可以知道個大概。就像認識一個朋友久了之後,可以知道他的習慣、他的喜好。就像是名偵探柯南身邊總是會不斷的發生命案且一個又一個的死人、哆啦A夢總是可以從百寶袋中拿出稀奇古怪的道具給號啕大哭的大雄,當看著石田衣良在故事的開頭用疑問句作為開場,你心裡就會想說「對啊,這就是他,真島誠又要用閱讀帶領我去見識那個不一樣的世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