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喜歡好喜歡蔡穎卿的文字,女性獨特的溫婉綿密,和余秋雨感覺正好相反的居家步調,不過兩者都讓我愛戀不已。文學家真是偉大的行業。 這本書約莫三百頁,在我從瑞芳搭區間車一路停停走走的到板橋站後,正好看完(一個小時左右),想了很多。就讓我挑幾句我特別有感觸的句子或段落吧!
(以下括號內文字乃摘自蔡穎卿的「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一書中) P.18改變
也許大學時期的我沒有做到這句話想要告訴我們的話。 但是我很高興的是,我很喜歡現在的工作。 爹爹總說,工作和志趣正好相合,是人生一大樂事。 而我對於現在自己的工作,相當的喜歡。 個性也好,工作環境也好,工作性質也好, 縱使他人眼中百般無聊,但我卻非常的喜歡那親手和實體書接觸的瞬間。
昨天編到的一本書「閱讀的歷史」的文案這樣說道: 「人一死,肉身化作灰塵,同胞們也將從地上消失。 正是書卷,使得他在讀著它的朗誦者口中受到憶念。」 By埃及書吏
每本書都是每個人將其一生的經驗與智慧用短短的數十萬字所記錄下來的精髓。 如同史記、資治通鑑等文學巨著一樣,每篇數百或數千字的領悟,卻其實是每個人耗盡一生最後所得的感觸。 所以每讀一本書,其實就像牛頓說的一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學習別人的經驗,不要再多繞路、不要再誤入歧途。 那文字都是如此的珍貴,而需要我們好好的將他們予以保存,以存後世。
p.18
不可能有全部都喜歡的事物的。 只要世界上「完美」一事一天不存在,就不可能。
p.28 「有一種人是跟行星一樣的, 除了公轉也不停地自轉,他們與工作的連結愉快而緊密,
自重者人恆重之,對自己的工作帶有著驕傲與尊敬,別人也就會尊敬你的工作,不是嗎?
(雖然每當我向別人介紹我是圖書館員時,大家總是會說:「那你不就可以一直看書了嗎?圖書館感覺就很閒哪!」,看來台灣民眾對圖書館的印象還是相同,從以前到現在都沒變@@)
P.31
不同於讀書,工作是使命感,也是責任。 而讀書,對我而言,從來都是義務和責任。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終我選擇不就讀研究所的原因。 因為「義務」和「興趣」是截然不同的支撐點。 義務,所以只會盡力的將本該做的事完成 興趣,會讓我在從事之餘,依舊會學習自我成長,讓工作更加前進。 動力不同,所呈現的成果當然不同。 然後心態也是不同。
所以我總是不將工作當做義務,因為我喜歡這份工作。 我希望能將工作與興趣結合在一起,除了填飽肚子外,也能讓腦袋一併充實。
P.33
這也是我愛日本的原因之一, 但總是不知道該如何說明,謝謝這本書將我的心情給一併說了出來。 (當然我不知道是否真如我想的一樣) 日本似乎沒有太多的職業歧視(單就職業而言,男女性間的歧視我不敢說沒有) 無論你是賣章魚燒的,或是你是做麵包的, 大家對於自己職業的尊重,總是讓我覺得心生敬佩。
並不是會讀書才是好。 社會就像機器一樣,本該有各種螺絲。 而人本來也都是與眾不同、無與倫比的,社會怎能用同一個框架任意束縛住每個自由的靈魂? (當然,自由的界線還是要有,我是指天份一事)
P.98 在工作中當別人的好朋友 「在職場裡,不要帶著抱怨與不滿上工,也要遠離這樣的朋友; 不要變成他人習慣傾吐怨氣的對象,要謹記別讓輕易的批評變成不自覺的言語習慣。 尤其在眾人相處時,附和他人的抱怨不是我們的義務。
值得慶幸的是,我目前尚無這樣的狀況。 但是我還是要記得這句話,也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不要總是抱怨,而是要試著面對與克服!
P.222 跟你的工作談戀愛 「生活品質的追求與時間的灌溉,當然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誰都無法否認, 所謂生活的幸福,也與心靈的滿足程度有著息息相關的連結。因此, 投身於工作與追求生活品質並不是完全牴觸的兩種付出;問題的根本應該是:
學習更為妥善的規劃下班後的生活,例如:煮一道自已喜歡的菜、看一本睽違很久的小說、讀一篇日文課文、很累的日子,就放縱自己不下廚,到蛋糕店吃塊蛋糕、喝杯咖啡、看看週刊,偷個閒。 因為快樂是選擇、生活是選擇。 下班後的時間遙控器在我手上。
P.231 以行動演出努力
P.236 工作的三個條件:情緒、智力、體力 「在工作中維持好情緒是一種責任,而不是對他人的恩惠。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