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讀的時候有些讀不下去,後來還是熬夜把這本看完了,一樣差不多花了六個小時。
《賓州大道935》這個書名沒有採用原文書名「Agent 6」,而是把美國中情局所在的地址──賓州大道935號當作書名。我也想不透為什麼出版社的編輯要這樣做,或許是讓書名的難解性增加吧。這是李奧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我覺得寫得比第二本好,但是角色性格不連貫的問題還是很嚴重。
故事開始時,回到李奧27歲,純真而前途光明的祕密警察時期。他還沒有學會如何愛人,只是赤誠的愛著國家。李奧輕易地害死了部下心儀的對象,但他自己也陷入了愛河,喜歡上低調的中學教師瑞莎,但是瑞莎並不喜歡他,反而很怕他。陰錯陽差之下,他跟瑞莎一起接待了從美國來俄訪問的黑人歌手傑西‧奧斯汀。表面上是友好之旅,實際上卻是蘇聯情報部和宣傳部門的大任務;傑西‧奧斯汀得到了他想要的真相回去了,李奧得到了和瑞莎親近的機會,進而結成連理。十五年後,李奧和瑞莎帶著兩個收養的可愛女兒,左雅和艾蓮娜一起生活。經過漫長的歷險,李奧主動從國安體系退出,成為小工廠的主人,薪資微薄,帶著前探員神經質的疑神疑鬼,幸福的過日子。瑞莎憑著自己低調靈活的手腕成為校長,逐漸被國家重用。他們有個機會組織交流團到美國辦音樂會,瑞莎帶著兩個女兒同行,李奧則因為政治身分不佳無法與他們同行。行前,李奧發現小女兒艾蓮娜的日記,他直覺另有隱情,但為了尊重心愛家人的隱私,他壓下心頭不對勁的感覺。在美國,瑞莎正努力安排音樂會的種種的時候,艾蓮娜有自己的任務。她愛上了祕密警察米凱爾‧伊凡諾夫,並誓言為了他、為了祖國付出一切。艾蓮娜去找窮愁潦倒的傑西‧奧斯汀,鼓動他在音樂會的同時,在聯合國總部前發表演說。傑西去了,但是在現場被槍殺,準備擁抱他的艾蓮娜被逮捕了。幾天後,憤怒的奧斯汀太太在警察局誤殺了正在跟聯邦探員理論的瑞莎,自己也被格斃。
李奧聽到消息十分憤怒,但是在蘇聯的體制裡什麼都不能做。女兒們變了,他也變了,他們好不容易凝聚起來的家又散了。接下來的幾年,李奧曾經嘗試偷渡到美國調查真相,但是失敗了,被國家發派他到阿富汗,協助建立當地共黨組織的祕密警察機構。因為長期的失意,李奧開始吸鴉片,但是個性憂鬱的他跟其他俄國軍官不同,他學會了本地的達利語,留了大鬍子,比其他人更融入當地。他還記得瑞莎的死,想要繼續去美國調查真相,但是實在太困難,他只好藉毒品麻醉自己,不跟所有親朋好友接觸。後來阿富汗的情勢惡化,俄羅斯不得不直接進軍阿富汗,但是這反而激起了本地人的反抗精神,李奧在陰錯陽差之下帶著他的阿富汗徒弟娜拉和奇蹟生還的小女孩莎比逃亡。他們從阿富汗逃到巴基斯坦,向美國情報組織投誠,終於順利到達紐約。李奧擁有的情報已經過時,但是美國人仍然接受了他,但是俄國情報單位希望將他引渡回國,他只有很短的時間能夠調查瑞莎死亡的真相。最後他終於找到了「真兇」,當年美國中情局安插在傑西‧奧斯汀身邊的「六號探員」。李奧帶著娜拉衝進他家,但是他卻說「不是我殺的」............
寫了那麼長一串,才把故事大概介紹完,可見這本書的情節有多麼曲折了。我看到有網友評論這本小說到後來「就像拍了很多集的連續劇,硬是要把劇情演下去」,我覺得還蠻中肯的。就整本書的格局來說,這本比《第44個孩子》和《古拉格57》都更像「推理小說」,故事的核心是一樁殺人案,小說的結局就是抓到真兇。
戈巴契夫之後的蘇聯發生什麼事,身在台灣的我們大部分都不知道,講到俄羅斯在阿富汗的那一段,我還特地去查了一下,才想起來那就是2007年看【茉莉人生】時片頭的那一段:所有阿富汗人都痛恨共產黨,但好不容易把蘇共勢力趕走之後,阿富汗社會反而走回更保守封建的路。有人說「阿富汗就是蘇俄的越南」,我對這句話還蠻印象深刻的。李奧像個先知一樣,早早的知道俄羅斯在阿富汗的統治行不通,但作者在這一段的描寫其實是很乾癟的,加入了太多歐美國家的後見之明,對跨國之後語言和社會文化隔閡的描寫也很乏味。
這本比第二部《古拉格57》精彩的地方在於李奧又重回了祕密警察的位置,作者在描寫玩弄人性、摧毀信任感和平庸的邪惡上的筆法十分精妙,微妙的拉著最後一絲人性把故事往前推進。李奧在這本書中的角色比較像老了的湯姆克魯斯(在阿富汗時已經五十幾歲了),滄桑、成熟、睿智,仔細一看不減當年帥氣,永遠無法被打倒。我個人還是比較喜歡第一部時的李奧,那時是李奧的個性牽動故事的情節發展,但是後兩部都是故事情節拖著李奧走,雖然在劇情上可以理解他的轉變,但是做為一個「人」的一致性不足。或許,還是換個人當主角的好。
回過頭來說害瑞莎被殺死的和平交流團,和兩國情報機構之間的爾虞我詐。(下次再寫好了,有些東西我還沒想)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