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個比利》的書評

Hao 發表於 2018-10-27

這個封面是後來新出的版本,由皇冠出版社出版,參考了網友在前一版小知堂版本的書評,看起來內容應該是一樣的。

書裡大致可分成三大章節:

從比利犯下強暴罪、強盜罪,被警察逮捕的那刻說起,警方偽裝成送披薩的員工,來應門的「比利」似乎毫無警覺,一臉茫然的被警方壓制,由此展開一系列的治療與法律攻防戰。比利的重罪與特殊心理狀態引起媒體與大眾的關注,前期遇上的醫生看到比利獨具才華的一面,允許他自由作畫、鼓勵進行藝術治療,也讓他可以藉由自己的畫賺些錢,甚至找了作家來幫他寫書,這些行為再再都顯示了醫生的包容與憐惜,將病患視為完整的人,而不是某個病房號碼。

第二段由作家寫書遇上的「老師」人格引出比利的完整故事,交代了比利分裂的可能原因,極可能是小時候受到很大的身心創傷導致。體內同時有乖孩子與叛逆的人格,讓他的人生像故障的列車,突然加速又突然急煞,最後萬劫不復。前不久是聰明的士官,想出獨具創意的洗澡方法讓隊伍可以用最快速度趕到場上,獲得榮譽獎,過沒多久又變得消極或暴力,無法適應團體生活以及與人溝通,被送去給心理醫生治療。縱使他的數個人格身負才藝,有醫學知識、電器維修知識、通多語言、身手矯健,體內的討厭鬼與時好時壞的情緒,讓他總是無法穩定工作,也無法與家人和睦相處,最終,其中幾個人格因為生活的壓力而連續犯下大錯。

第三章節,媒體始終沒有放過比利,隱含惡意的報導持續攻擊著他,讓他原本治療有成的融合人格再次分裂,醫生的專業被輿論牽引,法官的判斷也受影響,儘管中途「老師」人格試圖頂住風暴,但在移送利馬治療的壓力甚囂塵上後,比利徹底崩潰了。在利馬的期間他遭受不人道的待遇,醫護人員不承認他是多重人格,並且用言語與肢體暴力「治療」他。他再度分裂,情況更嚴重了,他時常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人還活著,心靈卻如同躺在冰冷的棺材裡等死。

利馬與前期遇上的醫生是個巨大的對照,名為醫院,實為監獄,這不禁讓我想起前陣子社會上在討論的監獄制度,犯罪當然是不對的,但我們透過法律將人送進監獄,只是為了洩憤嗎?只是為了讓社會大眾不要看到他嗎?如果不能治本,降低犯罪率或是讓罪犯可以正常與社會共存,監獄就只能越蓋越多,這應該不是大家樂見的。

根據馬洛斯的人類需求理論,人活著並不是只要吃飽喝足就可以,我們還需要安全感、免於威脅的環境、與他人的連結、自我成就感等等,否則就難以成為一個身心俱足的人,前期的醫生肯定了比利的才華,周遭的醫護也對他投以關懷,讓他可以逐漸融合,我揣想比利即使最後沒有治好多重人格的問題,光靠賣畫也夠他好好生活吧,他不需要再去犯罪以求溫飽,只要他願意也給自己肯定,只要周圍的人也願意看到罪犯標籤外的價值。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