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看見某篇轉寄的文章,才開始對洪蘭的作品感到興趣 但是讀著讀著卻覺得有點訝異 這不就是『台大生吃雞腿』的作者嗎?
書中在神經科學部分談得非常少 甚至可以說,只有一兩個觀點反覆提及 心理學亦同 許多實驗也沒有提及出處與典故 很難想像一個專業人士會如此談及自己的專業領域 閱讀中,雖然不會認為她談及的觀點缺乏道理 但是卻很難令人認同,更甚至感動 一方面可能與作者的背景有關,文章寫來十分傳統知識份子的論調 另一方面,當她使用神經科學部分作為論述時,卻反倒以神經科學談論情感 中間不免有點轉移主題,以道理強加於人 而無視領域不同,產生不同差異的問題
龍應台的情感大多來自外國、外省與知識 但是比起龍應台,洪蘭儘管多了一份說理,卻又少了一分感情 而變得像是作文、論述一樣的作業文章 很難讓人深深惦記,留下印象
這就有點像是某一代人如何觀看下一代,甚至下下代人的想法 或許嚴謹,其中卻存在不少思考的弊病 許多不同文章更是不斷重複談及相同實驗 單純一篇文章還不覺得,收錄在同一本就給人不斷賣弄的感受
雖然不能說是不好的作品 卻是我很難認同的風格 包括作者採取的觀點,與許多立場都是如此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