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流離與分立,的確是中國近代史絕佳的寫照。讓人好奇,世界其他國家或文化,是否有類似文物搬遷、並以文物所有權作為政權象徵的情況,故宮的故事是絕無僅有嗎?
文物是歷史的具象化,手中握有歷史,權力就有正當性。中國歷史是朝代的更迭史,一朝興盛時就聚集前朝散失的文物,一朝衰退時文物就離散,這個過程交替循環,文物集散竟成朝代命運的指標。所以故宮及其文物的價值與意義就非常令人玩味,而近年來對岸中國對於文物取得的積極心態也由此可見端倪。
作者評價台北故宮的收藏品毫無疑問是世界頂級水準,但他觀察台灣民眾雖然會介紹外國人去故宮,但自己對故宮卻不十分喜愛或自豪。
這也顯現了對文化、族群、國家認同的矛盾。
歷史不可假設,但故宮文物初到台灣是暫置於霧峰 #北溝,而北溝在九二一地震之後一片斷壁殘垣,試想當時若是將博物院設址於此,恐怕不堪設想。
一九六○年代,故宮文物出展美國,當然這有政治宣揚意味,但因為文物價值過高,沒有保險公司願意承保,竟然是由 #第七艦隊 負責運送。搭乘過驅逐艦、航空母艦的歷史文物,也算是故宮文物的精采紀錄。
由於跟中國文化關係密切,為了借展故宮文物,日本可是傾全國之力,不僅是各大媒體搶著聯合主辦,還要立法修改假扣押、假處分的法律,也難怪前些年出展翠玉白菜、蘇軾〈寒食帖〉、顏真卿〈祭姪文稿〉等等展覽都引起日本社會莫大轟動。
雕刻故宮裡孫中山銅像的保羅.蘭多斯基,同時也是巴西里約熱內盧那尊巨大耶穌像的製作者,既是名家作品下次去故宮應該要瞻仰一下。
至於 #北京故宮 就位於紫禁城中,由於展示空間太大,從一展示廳移動到另一展示廳就費力費時(想想清宮劇的場景),加上建築物本身就具深厚歷史價值,反而影響觀看文物。意即是:故宮的文物並不適合放在故宮裡,紫禁城應與故宮(博物院)分離!這個結論頗讓我意想不到。
說回書的設計,封面特地做成摺疊書衣,似乎有點多餘。但喜歡遊賞故宮的人,應該不要錯過這本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