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的書評

Haku 發表於 2020-03-24

對於兼具理論基本知識與對作者論述有所認識的,讀過〈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且期待這本書的讀者,我想可能會因為這本書的多頭嘗試而有點忙碌。在理論知識上,作者試圖回答獨裁者的選擇,以及獨裁與民主的論述競爭;在美麗島事件上,作者嘗試透過比較雷震《自由中國》案的處理,來鋪陳美麗島事件做為民主化進程,人們的精神理念何以在困苦中凝聚而後勃發;在台灣的民族意識與民主化進程上,則是不厭其煩地指出,獨裁者並非宅心仁厚,選擇乃是來自其不得不如此的受限選擇,是美國老大哥施壓、是國內人禍情勢所逼,唯獨不是因為顧念人民。

作者豐富的學識涵養,讓歷史爬梳與檢證上具有比較政治視野;而其筆端常帶感情,亦使得讀者得以窺見一位退休學者,如何能夠說其所言、暢其所想,形塑一套解釋體系。對我而言。做為一個政治學學徒,收穫最深果然是在美麗島事件軍法大審部分的討論。一般論者對於公開審判做為政治異議者展演場地或許是直覺反應,在看姚嘉文等法律人進入民主抗爭場域時,也會由此認為這是想當然爾。但作者指出:對於這些人來說,一是她們對於戰場的使用並非自始熟悉,二是即便這些人有所異議,但她們甚至並未挑戰法院本身的獨立性,對於法院仍有給予公正審判的期待。這本書的缺點或許也是不可避的:它用字上不夠中立嚴謹,尤其在一些用字上可以窺見作者的憤怒與不屑;但相較於那一些字字自詡中立理性,但卻是為權勢者、為獨裁者辯護的論述,或許這種坦言不諱,正是一種對照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