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人生國文課》的書評

邊境牧羊少年 發表於 2022-10-24

『國文課,是一堂「預習人生」的課程。這些作家可能在生命低潮孤獨時寫下一篇篇雋永的生命反思,但接收者卻是一群十五六歲,人生才剛開始闖蕩的年輕孩子。』 國高中時看著書中的古文,卻始終很難理解那些古人的心境。那個年代也沒有網路可以查找資料,老師也不太會說明作者的生平故事。對於課文能夠產生的共鳴,真的少之又少。將近不惑之年,經過歲月的洗禮,看這本書的當下突然覺得似乎能夠對當時的課文有些同理。 像是柳宗元,以人生勝利組開局,後來因加入改革派變法失敗,直接跌至人生谷底。而在一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背後,竟是「千萬孤獨」的藏頭。於是在自己人生歷經過低潮,看過谷底景色後,似乎也能說聲:「千萬孤獨,略懂略懂」。 至於李白,一直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年少時自我勉勵,但其實寫出這句話時他已年過半百。在年過半百之後,還得說出這樣的話,或許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生命價值是否真的「有用」? 甚至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古人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在高中那個年紀讀到這課,卻怎麼也無法感受到哭點在哪。直到讀了書中寫著:「二十年前的知遇之恩,如今人生過半,過去一起打拼的戰友多已凋零。他一人苦苦支撐,只為了當年那群人的共同夢想。」才瞭解到對當時的諸葛亮而言,他身上背負的不只是先帝托孤,更是夥伴們復興漢室的理想,但,也只僅存他一人了。試著想像著這樣的心情,也才終於瞭解為何讀出師表會令人掉淚了。 最後,節錄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學生沒必要知道太多國文老師以為很重要的國學常識,但他們可以知道的是,當他在未來生命受挫、沮喪,或是陷在谷底的時候,文學可能是其中一種拯救的方法。」 生命中很多的歷程,不論開心難過、得意受挫,或許在幾百年前的古人也都曾經歷過。 所以如果不知道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低潮、化解自己的鬱悶,那就看書吧!相信總會有一本書,能為你帶來生命的答案。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