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了書中的童年情感忽視自我評量表,結果分數超高,覺得對父母很不好意思XD 但就像作者說的:「我們所有人都能夠舉出例子,說明父母是怎樣在某個地方辜負了我們。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童年。」
本書列了12種父母會造成情感忽視的類型,並以「向老師頂嘴」為例,好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另外12種類型的父母又會怎麼處理。一般而言我不喜歡教育心理學的書舉例說明,我受不了看到孩子被錯待,但是這本書的例子都還好,作者也說很多時候是情有可原,但「不管這麼做有什麼原因,這些作法都會對孩子造成影響」,天哪,當父母好辛苦!
本書後半段是實用書,童年沒有自然而然學到的技巧,身為成年人,你可以藉著重寫你的大腦,重新教養你自己。作者設計的工具是改變清單。 「說不」改變清單:記錄你每天說「不」的次數。 重點不完全在於增加說「不」的次數,因為不一定每天都會有那麼多適合說「不」的情境。 這份清單的用意是要幫助你對於行為上的改變保持大概的記錄,也可藉此提醒你每天都要練習。當你知道自己每天傍晚都要做記錄,便很難會忘記自己正在練習說「不」。 「請求幫助」改變清單:記錄你每天請求別人幫助的次數。同上,這個清單的用處是在於提醒你每天都要練習。 「喜歡和不喜歡」清單:寫下所有你可以歸類為喜歡或是不喜歡的事物。舉例來說,這可能包括了地點、顏色、食物、活動、家飾風格、人、活動、或是你自己的心情。接著,在你每天進行這項練習的時候,如果有什麼新的想法,就把它們記錄下來。 當你發現自己的喜好,追蹤它們、記錄它們,這麼做不僅能幫助你覺察自己的感受,也能幫助你成為這些感受的主人。 關於你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沒有所謂對錯的問題,它們如其所是,對你而言擁有其各自的作用和重要性。 「快樂優先」改變清單:記錄你每天把自己的快樂放在第一位的次數。 可以說這是前面三個清單的濃縮版本。為了要給予「你自己的快樂」更高的重要性,你必須對那些會讓你偏離這個目標的要求說「不」。有時候你必須尋求別人的幫助,這樣你才會有足夠的支持和關係,可以讓你獲得某個能夠為你帶來快樂的機會。而且你必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這樣你才可以追求它。
「飲食習慣」改變清單:記錄你每天消除不健康飲食習慣的次數。 記得要小心,不要試圖一次就想改變所有的習慣。 「運動」改變清單:在有運動的日期上打勾。 「休息和放鬆」改變清單:在有休息和放鬆的日期上打勾。 「自我紀律」改變清單=「三件事計畫」,運作方式為:每天都要做三件你不想做的事,或者讓自己停止做三件你不應該做的事。每一天都要把這三件事記錄在你的「自我紀律」改變清單上。 重點並不是要剝奪你的快樂。如果巧克力蛋糕對你來說不是問題,那麼它就不是你必須克服的衝動。請試著去克制一些對你而言有著負面意義的衝動。 事情的大小不是那麼重要。在這個練習中,重點不在於你做了什麼事、或者沒做什麼事。重要的是去克服你原初制約的行動。藉著迫使自己去做一些不被目前神經連結所支持的事情,來為你的大腦打造新的神經連結通路。試著常常練習這件事,如果不小心失敗了,就立刻重新開始。不要給自己太多批判,也不要太放縱,讓自己完全偏離目標。如果你持續下去,你就會發現維持自我紀律、調節衝動、還有去完成那些沒有獎勵但是必要的任務,變得越來越容易。這些技巧會累積、成長,最後會變成內建在你生活運作當中的活躍部分。
「自我安慰」改變清單:要知道哪個方法適合你,最糟糕的時機就是當你最需要它的時候才去嘗試。如果你可以事先找到良好的策略,並且在你需要它們的時候試試看,這會對你相當有幫助。某個適用於一個情境的自我安慰策略,在另外一種情況下可能完全派不上用場,反之亦然。所以最好不要只有一個方法,而是將所有可能用到的方法都列出來,這樣當你有需要時,就可以試試看其中一個;如果這一個方法不管用,就再試試其他的。 要確定你的清單保持彈性,刪除那些對你而言派不上用場的方法,並在有需要的時候增加新的項目。 讓自我安慰成為一項有意義且重要的練習,讓這些方法陪伴你成長和改變。在你的人生中,自我安慰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當你越來越精於此道,你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平靜,整體而言也會對自己更有把握、更自在。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