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粉絲頁上撰寫開始,他就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筆法:用第三人稱,但不直接點出文中主角的名字,只逕自在行文中透露許多線索,有時附上的圖片或連結卻又不直指解答(當然有時候會在括號中的補足露餡,畢竟那兒總是藏著重點)知道的觀眾或粉絲一下子就驚喜地認出來,但不熟悉的人卻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他究竟說的是誰。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場「行間案件」。
於是主角成為芸芸眾人當中的一張模糊臉孔,我們只能跟著文字一起走一遍他的軌跡。所幸書中提供了粉絲頁沒有的解答篇,讓我們一路讀到該篇文章最末才跳出一個熟悉(或至少曾耳聞)的名字,那一瞬間彷彿你一直在人群中追逐的那個背影終於在燈光下回首,一切都鮮明了起來。 那個我們原本不甚熟悉的人,也似乎一下子親近了不少。
他的文字如此平實、如同每一篇文章裡的主角離開聚光燈後的日常生活。那是想從他們身上滿足幻想的人們沒有想過要窺見的一面(那些追著他們私生活的八卦終歸也不過是想滿足自己的想像,就像《黑色復仇》中的主編福島勳說的,大眾都只是在等著看那些高高在上的光環跌墜失色罷了)
因為那其實也都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我們只不過想從他們身上找到、並且去試著相信那些明知不是真實的幻夢。 因為雖然懷抱希望,但我們內心深處或許也不相信自己有機會實現夢想。因為我們知道要如此耀眼、需要做出我們沒有勇氣承擔的犧牲,才能切割出足以完美折射光芒的稜角。 在台下觀賞的立場,終究是比較輕鬆的。我們可以隨時離開,全身而退。映著他們的光芒、覺得自己彷彿也在發光了,轉身就回到自己安全的日常。
在舞台上閃亮這種事,就交給偶像吧。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