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先讀後著,對本書的論點不會覺得奇怪。
作者認為「心理學界主張父母教養方式對子女成長後的人格有影響,並無根據」,只是一直混淆了基因的效應。正如前言,這點很容易被誤解為主張「父母對子女沒影響」或者「怎樣對待子女都沒關係」,而且社會(甚至她的女兒)也不接受這種想法。 (她唯有解嘲說,根據她的說法,她的教養本來就無法影響女兒。當然這是開玩笑,因為本書主旨是「教養並不影響人格形成」,而不是「父母教養不影響子女教養方式」。)
作者指「子女日後所有問題都被歸咎為父母的責任,是近代才開始的習俗」,這點對西方社會或許正確,但對於東方(尤其是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東亞)社會,顯然是一直如是。儒家講求「日新」、「勤能補拙」,不接受「自力不能影響結果」的被動想法,而且一直強調父母教養的重要(所以「沒家教」才可用來罵人)。
不過作者對人格形成環境因素的看法,又從另一方面呼應了中國傳統。她認為小孩是從朋輩同儕間學習、並形成自我觀感,於是學校和社區對人格形成才是關鍵。雖然我不太清楚這樣如何直接影響人格形成,但這點恰好跟「孟母三遷」的故事相呼應,也解釋了父母拼命讓子女考進傳統名校背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
看完兩本書,其實也不太明白人格形成的具體成因。當然可能有些看倌會歸咎於譯者的緣故,因為其譯筆歷來爭議甚多,而且前後二著均出自同一譯者,故無法比較。譯者序言自稱「力求完美」固然有點諷刺(連「美國醫學會」、「馬雅」和「公學」都譯錯了),但有沒有大規模影響文意以致影響理解﹖那就要留待有閱讀英文原版的看倌指教了。
不過無論如何,我想作者有一點肯定是正確的﹕
發達社會生育率越來越低,除了大家經常討論的種種經濟和環境因素外,「為人父母越來越沒樂趣」會否也是原因之一﹖
(全文:http://fongyun.blogspot.com/2022/02/nurture-assumption.html?m=1)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