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帶有些許故事性的考據論文。
閱讀時不妨先翻到最後的譯後記讀起,透過翻譯者的論述整理,能較清楚的地爬理解本書的脈絡。
故事講的是一位名叫曾靜的江南人,因為受到八爺黨的蠱惑,刻意灌輸康熙朝後期呂留良事件的反清複明意識,因而做出策反當時名將岳鐘琪(宋代岳飛之後)失敗後被捕。沒想到雍正不但赦免了他,還將君臣之間的往來奏摺集結成冊(即大義覺迷錄),頒布天下。更沒想到幾年後乾隆繼位,立刻將大義覺迷路列為禁書。
摘:或許可以說,這兩位皇帝都錯了。一個皇帝以為向天下人說明對他不利的傳言,便可讓流言不攻自破,因為眼睛雪亮的後代會尊敬他。但是他的子民卻記得了謠言,而忘了皇帝的苦心。另一位皇帝卻以為把書毀掉,便能告慰父皇在天之靈。而他的子民卻以為他之所以想毀去此書,就是因為書中內容乃真有其事。
藉由爬梳事件脈絡,其實帶出了古今中外,不同民族間相互碰撞時都可能發生的重要議題:統治階級如何在保存原本民族的自我意識下,又能鞏固統治的正當性。本事件正是滿人處理本課題的轉折點。
在雍正朝之前,滿人藉由大量漢化以籠絡江南文人,達到鞏固統治地位的目的。因此雍正皇帝利用漢人儒家文化的觀點,意圖說服夷狄之分不在於種族不同,而在於認同中華文化與否的差別,說明滿人統治的合理性。
到了到了乾隆皇帝卻認為滿人文化並不低下,滿人之所以入主中原,並不是為了追求漢文化,而是順應天心,因此可以取代之已經德不配位的明朝。可以看出到了乾隆朝,滿人的自我民族意識正在提升。
摘:異質文化之間的互動融匯與內在張力一直以來就是史景遷著述的主題。
讀到此處不禁想到《人類大歷史》: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必須要統治許多不同的民族,每個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這大概也是古往今來擔任中國這個大帝國的領導者,都必須去處理的問題。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