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這本《哪裡出了錯?——論西方與伊斯蘭世界的衝突》是由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所著,中譯為湯淑君、商周出版社。由於 TG 讀過路易斯的另一部著作︰《中東——自基督教興起至二十世紀末》(麥田出版),這是我自己手上關於伊斯蘭世界歷史的「參考書」——因此從一開始就十分樂於讀讀路易斯對此的「論述」為何。

簡而言之,本書所要探討的主題,即歷史上伊斯蘭世界從原本在各方面所表現出的輝煌燦爛,在了近代歐洲勢力興起之後,竟一路下滑到受列強宰制的窘態;直至今日,伊斯蘭世界在許多「現代化」的成就與國際影響力的比重,竟還比不上東亞的新興國家。本書原書名《What Went Wrong?》就是為了對此個問題而發。作者作了歷史上的回溯,從國際情勢、戰爭、財富、社會、宗教與習俗、科技與文化……等等不同的面相,向讀者介紹了古今伊斯蘭與歐洲在各個不同時間、不同層面的比較。然而,本書所論及的伊斯蘭世界,則大部分著重在「奧斯曼土耳其」(因為其影響最深、史料最齊全),其次才是伊朗、埃及兩王朝;而在本書中,與所談論主題比較的相對客體,則側重於近代西歐的幾個列強國家(英、法、西)。在這部上下六百年的東西縱橫論談中,顯示出作者對於各方面史料的整合與研究成果。

若從整體來看,本書的作者路易斯到最後仍未「解答問題」(或許,有讀者會認為作者作了解答,這件事待 TG 最後再講……),而是不斷地認真「提出問題」,TG 認為這是正確的。實際上,每每論及這種時間、空間與人群跨度十分龐大的歷史人文命題,想要得出「解答」絕對是種傲慢自大的態度。因為一個好的研究者,只要能夠問出「正確的問題」,或者問出「恰當的問題」,就是一件十分值得讚許的大事了。而本書只提及另一種當前常聽到的問法︰「是誰害我們變成今日的這種景況?」,就是一個錯誤的問法,但這種「尋找代罪羔羊」一事卻在人類歷史上不斷地反覆重演。怪罪猶太人、怪罪土耳其帝國、怪罪蒙古人的入侵、怪罪英國美國、怪罪那群信仰不夠虔誠的穆斯林叛徒……這些怪來怪去的心情,都是國勢衰退之下的錯誤問題,但無奈地,這一定是種「必然出現」的歷史現象。

以 TG 成長與受教的背景,當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一直浮出某種「熟悉」的景像︰奧斯曼帝國逐漸失去它對歐洲的優勢,逐漸遭到對手的入侵而無力反擊,其國內的有識之士不斷地推出各式各樣的改革雛議,但這些改革要不是無法實行,就是無法達到翻身的成效,有時更激起內部更強大的反彈,導致最後帝國的分崩離析;而身在其中的許多人民,若不是懷憂喪志、自貶認分,就是怪罪於內外群體、以激進排外的方式追求更純粹的精神狀態。在描繪兩種不同文明圈碰撞下的各種情況,TG 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這不就與清末民初的情況十分類似嗎?

在許多歷史教科書上所講的「入門級」材料,總是會將失敗的一方歸咎於掌權者的行為,然而當我們更進一步的對歷史現象還原之後,發現許多後世的批評大多都失之於過度的簡化。正如清朝末年的改革,由於民國撰史者依其道德高點的需求,必須刻意站在滿族皇族的對立面,於是就常出現人們對清廷「不思改革」之譏;但公平地來說,政治改良者想要的——制憲、開國會、廢科舉、培養西式人材、虛君化、維新新政——從慈禧末年到宣統朝的孤兒寡婦,朝廷可說無一不加以實施。而在沙俄末年,沙皇與中央統治精英們可不是一群麻木不仁的吸血鬼,他們也想要革除「農奴制」這種眾口皆詈的制度,絕對不是政敵與後世史家所言「封建主壓迫人民」這樣的口號可以簡化事實的真相。再加上作者在本書裡頭詳述奧斯曼歷位「素檀」(Sultan,TG 喜歡這個譯名)的改革敕令,就曉得大國的政治有多麼困難,根本不是演義小說中「厲精圖治」或「昏庸無能」這種簡單套語所能解釋的了。

關於作者所提的問題,TG 沒有那麼大的學問能夠加以解答。然而以「比較」之下的歷史經驗,沒有一項輝煌的文明是不會傾頹的。歷經「中體西用」與「全盤西化」的階段,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層面,今日的中國人早已不是百年前的中國人了。人的思想、信仰與文化上各種細節,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其內部原本就會有變化的傾向(否則,清代的訓詁學就沒工作做了……);只不過,由外部壓迫所導致的改變,在情感上總是令人感到不悅的。

本書論述廣泛,也連帶給予讀者許多正確的史觀。比如像伊斯蘭教對異教異端的寬容態度,對婦女的保障,對社群弱勢的社會補助,對待奴隸的行為,對文獻的認真保存,對科技的研究與發展,在在都比同一時期的西部歐洲更接近於「現代人的道德規範」。而伊斯蘭教的宗教外顯特性,更是不能以歐洲基督教的「組織」來做錯誤的類比;伊斯蘭教的傳統與其說是維繫於「宗教專業人士」,倒不如說是一種不言自明的「生活方式」。

這本書成書於二○○一的美國「九一一事件」之前,因此裡頭的成分是「比較乾淨」的。正因為美國的九一一之後,一般普羅百姓由於戲劇化的震憾而有開始有「解釋」的閱讀需求,所以在那之後許多論及該議題的書籍,都免不了帶著點「速成」的味道。即使是文化事業,畢竟也是一種商業呀;這也是本書中譯本的封面上,還得掛上一句「深入探討隱葳於九一一恐怖事件背後的種族仇恨」——這句書商的宣傳用語,對照本書的內容竟是如此地不搭軌。

附帶一提。TG 也不喜歡書前張亞中所做的《導讀》。記得好像是傅月庵先生所說的,導讀是個大怪物!原作者的內文已經寫得十分易讀易懂,何需別人再花個卅頁的篇幅再講一次;而且經過張亞中對本書的詮釋之後,好像路易斯真的給出了「What went wrong?」這一問題的解答。其實,TG 認為這段「導讀」反倒成了一種「誤導」。TG 有位朋友「大鬍兄」曾說過,「問對問題」是相當困難的,但一當你問對了,事情便解決了。

(發表於 2008.5.12.)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