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 TG 閱讀《奉主之名》一書,算是自己首次對歐洲「十字軍東征」比較有系統地閱讀經驗。在當年,TG 還是一個滿腦子叛逆的青年,覺得能夠打破歐洲人塑造出「為神而戰」的刻版印象,而感到自己思想上的滿足與收獲;在「野蠻的」法蘭克人入侵之下,十一至十三世紀在西亞的阿拉伯人是「無辜」的受害者。但多年之後,TG 的思想似乎已逐漸改變,並極力想要脫離某種不自覺的平板窠臼︰沒有理道為了塑造出邪惡的一方,而把另一陣營幻化成單純無辜的受害者。十字軍入侵所謂的「中東」地區,的確造成了不少人類大規模死傷的悲劇;但平心而論,沒有哪一陣營的執政者是「無辜」的。
這本由黎巴嫩籍的新聞工作者「阿敏.馬洛夫(Amin Maalouf)」所寫的法文作品《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Les croisades vues par les Arabes)》(中譯者彭廣愷、河中文化出版),如書名所示,是引用阿拉伯學者所留下來的記錄,重新描繪出這場歷史兩百年的軍事政治與文化交流史。對於任何歷史事件的描述,能夠以「另一方的當事人」的觀點來交叉比對,總是比傳統歐洲人的單方描述,更能帶來另一番透徹認識。雖然,一則由於時間已久,恩怨了結;另一則因第四次東征的大醜聞,讓「十字軍東征」這塊大招牌,即使在歐美學界,也帶來不了太多的浪漫神話。
從馬洛夫所不斷引述的史料,TG 可以發現從某方面看來,歐洲多次發起的「十字軍東征」,與其說是軍事行動,有時候更像是「民族大遷徙」。在歷史上已經多次明確地證明出,「民族大遷徙」對於既有國家的當政者而言,是一股擋也擋不住的洪流。在十一世紀末法蘭克勢如破竹地攻入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對於原來的土耳其統治者而言,除了軍事與政治上的問題之外,在冷兵器時代,當地的阿拉伯人將會發現,這些兇猛的法蘭克人是「怎麼殺也殺不完」的。因此拉開一些距離來看,法蘭克人在此的拉丁政權,也成了歷來民族大遷徙之後將留下來的現象。
本書帶給 TG 更大的認識,是這段歷史裡所謂的「敵我」之辨。姑且不論東征的法蘭克人與東正教拜占庭朝廷的矛盾,就連遭到入侵的一方,也絕對不是「鐵板一塊」的勢力區分。阿巴斯朝廷雖然在名義上在阿拉伯世界中有其相當的地位,但此時的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世界,真正的領導人多為塞爾柱土耳其的軍官。在這段期間之內,統治軍官在「對外關係」上,幾乎不把宗教差異當成敵友之別,完全以實際的利害關係來作為鑑別標準。沒有永恆的敵人、沒有永恆的朋友;在這場大時代的博奕中,複雜的國際鬥爭才是推動歷史的動力。雖然偶爾出現幾個比較強大的「王朝」,比如像贊吉與努哈丁、薩拉丁的艾尤卜王朝,但放在整個地區的大趨勢之下,那都只能算是曇花一現罷了。整體說來,如果想要為這段歷史事件獲得比較綱領性的觀點,TG 會覺得宗教問題只在宣傳上有其作用,真正佔據這些令人眼花繚亂強人心中的,還是合縱連橫的軟硬實力抗爭吧。
非常值得收藏與作為參考之用的一部好書。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