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英雄與奇觀》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讀過網友「AT 讀子利德曼」在 aNobii 上的介紹,才讓 TG 決定買下這本由法國第三代年鑑派學者「賈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的《中世紀英雄與奇觀》(中譯者葉偉忠、貓頭鷹出版社)。

這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圖文並茂全彩書籍(博客來上的特價不到 NT 450,TG 覺得挺划算的……),裡頭詳實地介紹了源自西歐中世紀所流傳的各種「英雄傳說」以及「奇觀(德 Wunder、英 Wonder)」。如作者在〈引論〉中所說的,他所列入的主題是要從西歐的「中世紀」所發起或成型的英雄與事物,所以對於西方學者最喜歡引用與熟悉的古希臘羅馬傳說,則不在這本書的範圍之內了。本書所討論的中世紀人物與傳說,有亞瑟、查理曼、悉德(羅德里哥.狄亞斯)、獨角獸、梅綠芯、梅林、女教宗若安、列那狐、羅賓漢、羅蘭、崔斯坦與伊索德、瓦爾姬麗、海勒甘家從,奇觀與制度方面,則有大教堂、防禦城堡、騎士制度、迴廊中庭、雜耍人、吟遊詩人與遊唱詩人。

在人物方面,作者會對其原始來源作一番探討︰究竟有其歷史上的真實原型、或是純然的神話傳說?因此在勒高夫的筆下,讀者可以曉得亞瑟、梅林的「歷史成分」不高,「女教宗若安」更是全然的幻想產物。而確有其歷史真實的存在者,如查理曼、悉德、羅蘭,作者則會根據各種流傳下來的可徵文獻,對這些人物在出現在中世紀的當時事蹟、一路延伸到了現代的這段期間,他們在民間流傳形象的不同轉變,以及各個時代所重新創造出來的面相起伏。而建築與制度上,作者則是上下古今論談,對各種主題重新建立起它對於當時人們在生活上的功用——這正是年鑑學派的「看家本領」。

在 TG 這種沒有歷史專業背景的想法中,我一直對於歐美「言必稱希羅」是有些不以為然的。或許今日西歐與美國有許多文化層面的確可以上溯到古希臘和羅馬,但真正建構出今日大家心目中的歐洲與美洲國家,在實際層面上,「中世紀」的影響絕對大過古希臘羅馬。但自從十三世紀的人文主義、文藝復興起,由於當時文人對於基督教會的情緒反彈,而帶起了「宣揚古希臘古羅馬的榮光」、斥責「黑暗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在他們獲得了後世的發言正統地位之後,造成了我們在情緒上,也跟著作出了不恰當的反應。TG 對此一直有個根深柢固的想法︰社會思想、風俗文化,一直都是隨著時間推進而呈現「連續」的發展,除非遭遇特別的天然事故,否則下一代必定是承襲著上一代的遺緒而發展的。雖然從比較客觀的方向來粗估,中世紀的社會發展與變遷速度,絕對慢過於古羅馬時期。但現代的歐美國家的社會與思想,在程度上更接近於中世紀,「言必稱希羅」絕對是往自己臉上貼了金、過度簡化而造成了誤解。摒棄對「黑暗中世紀」的污衊,重新正視歐洲中世紀文化,或許才是現代人一般人該擁有的觀史態度。

正如社會演進是不斷地改變的,所以勒高夫在本書中取材於現代人的觀點,便引用了許多這個時代的平民娛樂媒體——「電影」,一張尚雷諾主演的《時空反轉芝加哥》的劇照也出現在本書的〈騎士與騎士制度〉一章中,TG 非常喜歡這種處理方式。既然作者的治學方式要盡可能地接近人民生活上的所見所聞所想,當然不能採用刻版傳統的學院派作法,只「醬」在文學名著、知識份子的思想作品上。不過,貓頭鷹卻抓著這一點,用「好來塢最愛挖的寶藏」來作為本書的宣傳,TG 雖然能體會出版社為了賣書而不得不寫這種用詞,但卻也不禁無奈而苦笑。只不過,我也跟其他網友的作法一樣,書一入手,便把書腰丟進垃圾筒……

抓個本書最明顯的小毛病。內文中出現兩三處的「破折號——」,編輯沒有將原稿中的橫向符號,改成本書直排的垂直符號。156頁介紹獨角獸織毯的圖片說明文字中,將亞瑟王的圖片說明誤植進來。

(發表於 2009.6.18.)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