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的書評

tglin 發表於 2015-09-18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是哈夫納的自傳,以他青年時代,身處兩次歐洲大戰之間的背景,描述他的經歷,以及所作出的各式觀察與想法。基本上,本書當然是部反納粹的作品,時不時都出現對於納粹的痛罵言論。 先打個預防針。我從來就不喜歡希特勒這位瘋狂領袖,我也從來不認為納粹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和吉卜賽人有任何值得原諒之處。但更進一步地講,那對我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都是遠在天邊的事情,所以我的「一公升的眼涙」才不會為他們而流。比較起來,那位和我同為台灣人的愛靠腰馬克,被以色列在台辦事處的小官員的「關切」,才更能激起我的憤慨…… 其實我比較好奇的,還是這本書究竟對我這愛酸腐的無可救藥心靈,能帶來什麼有意義的見解?有的。這種想法並不陌生,只在於有沒有人將其歸結整理而出罷了。當人民曾經度過「一兆馬克兌換一美元」的瘋狂年代之後,一個正常的市井老百姓,確實願意將自己的靈魂賣給惡魔,只換得安穩與有尊嚴的生活。敵視猶太人?那就和我們島上的「外省豬」一樣,只要先確定「我是多數、他是少數」,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我個人在閱讀中的另外一種收獲,則是人民對於「集團生活」的嚮往情結。在納粹的早期統治之下,人民的「組織化」作得相當有成果,任何人都會屬於某個官方(或半官方)的組織。像主角雖然痛恨卍字旗、瞧不起突擊隊,但他在「候補文官」的訓練中,必須到「裕特堡」的營區去度過一段團體生活。雖然營區的各種官方洗腦令青年的哈夫納感到鄙夷,也時時擔心身邊的其他青年候補文官會是愛告密的納粹。但無論如何,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只要忽視到群體中一定會存在三個標準差之外的離散值,這種「同志般的團體生活」,一定可以變成一種毒癮。畢竟,「上面有人」願意照顧你的生活,而不是放牛吃草讓你自己想辦法過活,這不正是我們目前社會經濟不景氣之下對「公務員」生活的嚮往(以及所求不得而生出的嫉妒情緒……)? 在大家愛把「奴性的中國人」當成成語亂丟亂套的時候,其實,我認為所謂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還是必須在有條件之下才能運作——通常就是社經階級高層的那一票人。否則,只要打著道德立場高尚的「民族主義」、「國族主義」、「社會主義」的旗號,給予人民生活上的「安全感」,讓大家活著有規範可循的「集體化生活」之後,嗯,那就可以作出令後人看了匪夷所思的瘋狂行為與不可思議的偉人崇拜。人之常情,一點都不神秘。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