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璀璨的身後是多少肉眼看不見的陰暗,沒有人能預料的到驚世駭俗的殘酷命案中,隱藏的是多麼令人心痛至極,難易判論的動機和處境,考驗的是所有人面對道德的界線,還有對於能力範圍所及的,什麼樣的底線才是應該劃下的準則。
起先被故事莫名出現的髮指行徑吸引閱讀的目光,少的可憐的線索、少的可憐的嫌犯,還有那正直的猶如無私無欲的死者,所有人陷入了愁雲慘霧之中,因為一位善者的死去等同世界變得比過往更加黑暗些,同時也讓人不禁怎麼會有人動手傷害一位如此熱心助人的存在。
當事件逐漸明瞭、核心漸漸顯現,對於真相首次感到了畏懼,作者成功的建立出光明與黑暗的分界點,然後在不疾不徐讓讀者見識到自己以為的對錯,其實都有轉圜的餘地,但同情與人性不會是夥伴,面對上級的壓力、自身的尊嚴和現實的冷淡,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又該怎麼存活下來?這樣的問題成了一個機制的漏洞,也成了得以避免卻為時已晚的殺機。
三一一大地震來襲時,海嘯捲走了熟悉的街道,海水淹沒了平日的歡笑,留下斷壁殘桓感後續的人們哀悼自己的無能為力。書中以這件國際憾事去作背景,反映出日本面對的困境,關於制度的繁文縟節,這些程序的必要是否真能幫助那些命懸一線的民眾。人們常說規則是死的,但準則有存在的必要。作者成功的地方在於,面對兇手、死者和原因,無法一昧歸咎也無法一概同情,兩種情緒在後半部不停的翻來覆去。
箭頭再次轉回了那些在第一線照顧、拯救人民的人員,他們的微薄之力是最直接、最真誠也是最有力的幫助,他們身為國家的小螺絲,努力的緩和當中的疲憊以免過勞毀損,但是面對機制還有上司的壓力又該怎去拿捏。死去的人們、犯罪的人們,他們的罪責又該怎麼去評斷。
放下書本後得到的是對於問題的無奈還有社會的冷漠,如果從中有個不同,多了一些彈性,是否就不用演變成至今的局面,到頭來被保護的人忘了在光芒的背後,又有多少的幽暗無法見得。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