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Part 1--Creating Common Ground 要點

演涵 發表於 2019-08-17

(ㄧ) 在導入書中正題(critical thinking)前,作者反覆強調,團體內,與人合作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

1.多留意團隊其他人的心情 2.批判思考強調合作,不是競爭,強調共同達成目標,不是個人英雄式的勝利。 3.要有開放心胸,接受不同意見。 4.看到他人的好,要不吝嗇的中肯讚美。絕對不要成為沒有心肝的混蛋,視他人的付出為無物。 5.要固定挪出時間,讓每個人能無拘束傾訴待在團隊的感受,要建立規矩,當有人說話,其他人要表現傾聽的禮貌。 6.回饋時的話語要注意。抒發的是他人行為引發個人的感受,要自覺修辭,絕不讓他人誤以為是針對其行為的價值判斷。 7.學校裡的分數代表什麼意義?

"The measure of one’s learning is not limited to grades. No grade can be used to define what we learn about ourselves when we reflect on our life experiences. No one can give us a grade for the knowledge we gain from sharing what we know with others. And no one can give us a grade for how we feel about ourselves and about our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此為序言要點。

(二) 1. divergent (腦力激盪) +convergent thinking (最後收攏於一處)

  1. 腦力激盪訣竅 a. 點子盡量發散 b. 量比質重要 c. 先不要判斷好壞

  2. 養成習慣,問「為什麼」

  3. 擁抱想法,檢視各個面向

  4. 討論的公約 a. 問題要事先擬定或書集要事先閱讀 b. 傾聽 c. 不鸚鵡學舌 d. 控制討論軌道,不讓討論嚴重離題。 e. 選擇負責人,掌握進展的流暢度。 f. 表達自己觀點需要勇氣,接受意見的對立,永遠不要過度詮釋他人反對自己的背後動機。 g. 納入與大家都習習相關的個人議題,僅管很有可能造成團體分裂,只要規矩規定得宜,這是訓練批判思考的很好的方式。 此為第一章要點

(三)

1.為什麼某些書本看不懂?這是因為大腦認識事物只會建立在先前已有的基礎模式上“schemata”。 2.那要怎樣擴大腦中的認識框架? 3.區分Studying vs understanding

studying 只是一昧的死讀 understanding 會在書裡找出整體的架構與意義

4.多數人對於讀書的錯誤認知,書裡提到四點,其中一點,我個人非常感同身受,多數老師認為給學生讀的文章,就是要選「適合學生閱讀」,也就是簡易版,文章適中,字彙簡單,千萬不要嚇到學生,覺得這才叫做循序漸進。但是,書籍只挑軟柿子咬,一遇到含金量重的書籍,就會生膽怯或排斥心,很快繳械。其實,只要老師帶領得宜,聚焦方向正確,任何文本都可以是「適合學生閱讀」。此外,要建立學生正確心態,面對讀不懂的文章,要懂的問問題:為何老師要我讀這個?此文為何對於我很難?要怎樣做,才可以克服障礙,增進理解力?

(四) Observations Interpretations Facts Conclusions Opinions

對於一般人而言,這些詞彙像麵團似的,全部攪和在一起,企圖釐清時,諸多意義重疊,很難切割清楚,但光是facts這個字,作者就做出四種定義:

事實一:多數人視為真理的事情。(但不一定是真理)。Most leaves are green.這是事實,但不是真理,森林裡綠色的樹葉多半是三歲左右的新樹。 事實二:真理就是事實 事實三:可以用證據支撐的叫做事實 事實四:反直覺的事實。The matter in your body came from exploding stars.這違反直覺,但這是事實。

批判思考的重要入門磚,就是能將基礎詞彙盡量做精準的描述,有助於後續議題的探討。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