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命而有為 孔子是十分務實的。一本《論語》所載的,是他和學生們一起生活時的互相問答,探討的不是現代各級學校和科目所載的「知識」,而是智慧——關於人和生命的多層次和多維度的智慧。 四書中的《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不是「課文」,只是道理的探討和經驗的分享。 關於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命」,衍生成「天命」。命的概念很廣很微妙,不可能譯成英文。英語也有「That’s life」的喟歎,近似中國人說的「命矣」,或者「我註定是這樣。」然而,命的概念是積極的,容許個體去奮鬥創造,儘管必須接受某些內在和外在的局限。就是說,一個人的命不論好壞,兩端的可能性都很多,全由自己主宰和負責。 在民間,許...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