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師-第三部-付喪神卷(二版)

  • umas913 umas913 分享了劃線。
    光是櫻花開在樹上的話,是不行的。必須讓源博雅看到了,櫻花才會滋生『美』。不過,光是源博雅在這兒的話,也不行。不但要有櫻花存在,也要有源博雅這人存在,且博雅看到櫻花而為之動容時,『美』才會存在於這世上。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
    • 好句子。它其實在講一種「關係論的美學」:美不在物本身,也不在主體本身,而在「看見並被觸動的那一刻」。換句話說,美是事件,不是靜態屬性。

      拆解這段話的含義
      • 反對客觀主義:櫻花再盛,也不會自動生成「美」。沒有被看見,就只是自然現象。
      • 也反對主觀唯心:源博雅再多情,若面前沒有櫻花(或等值的觸發物),感動無從著落。
      • 主客相遇的事件性:當「櫻花」與「源博雅」在特定時間、情境、心境相遇,而他被觸動的那一瞬,美才生成。這很貼近日本美學裡的「物の哀れ」——對短暫與消逝的感知所引發的情動。

      可延伸的三個重點
      1. 物的條件(櫻花端):季節、光線、風、距離、聲音等情境化的鋪陳,讓「被看見」成為可能。
      2. 人的條件(源博雅端):感受力的修養與當下的心境——有能力被觸動,才有「美」可生。
      3. 相遇的編排(之間性):時間點、敘事脈絡、前後對比與停頓,都會放大那一刻的生成。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