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的法國政治領導人推動歐洲史上最宏偉的文化計畫:創造法國人的身分認同。法國大革命爆發時,法國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事實上卻在宗教、風俗、距離及最關鍵的語言上四分五裂:五○%的人民不說法文,而且不到一○%的人法文流利註357。人民忠於地方和區域而非國家。然而,法國的政治領袖推動一系列改革,逐漸改變這種情況,像是建立教授共同語言與歷史的新型教育體制,並慶祝國定紀念日、傳唱國歌,這就是塑造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謂「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之經典範例。「想像的共同體」是一種集體認同感,維繫著一群永遠無法完全互相認識的人民,這就是...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