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對於戰爭沒有特定立場或平常沒有特別關注者,在台灣面對認知作戰威脅時,更加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你在網路上的足跡、偏好等個人資訊,都很有可能被敵方系統性的蒐集,再投其所好,餵養你感興趣的資訊,漸漸地改變你對於中國或是戰爭的想法。
一個人說的事情是否為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聽者是否願意選擇相信。換句話說,後真相的真相不是由證據來證明,而是由聽者的價值與信仰來決定。
訊息本身的真偽,並非認知作戰的重點,事實上,中國對台灣進行的認知作戰,大部分都跟「真假」無關,而是透過特定的敘事,編造出一種視角,讓訊息的接收者也跟著相信。
構成認知作戰的主要元素有二:一是利用爭議訊息作為攻擊的武器,二是混淆或破壞敵方的認知,造成或加劇社會對立。當被攻擊的一方出現認知錯亂時,輿論開始出現兩極化,立場迥異的雙方陣營,對彼此充斥著不滿情緒並且隨著受到攻擊的時間而不斷加劇,降低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進而達到攻擊方「破壞穩定(destabilisation)」的主要目的。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