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禮宛人也是外來族群,他們原本居住在蘭陽平原,被稱作是葛瑪蘭,後來由於實在移入太多漢人了,大約是在十九世紀初,自吳沙之後蜂擁而來的新住民,終於讓他們再也忍受不了,決定向更南方的新天地進行開墾。 於是加禮宛人攀爬過了、難行的天險——今天的蘇花公路,來到了花蓮的木瓜溪口,由於他們戰鬥力不如在地的太魯閣人、人數上也與撒奇萊雅人比起來沒有優勢,因此處境異常的辛苦,但也正因為這樣,成為了清朝可以利用的棋子。
美利堅選擇不再沉默,他們派出當時在廈門的領事李仙得渡海來臺處理,並與清朝交涉,希望官方能給予一個合理的解釋以及後續的處理方式。
傳說中瑯嶠十八社的統治者原本來自於臺東,善於農耕與魔法的他們在戰爭過程中敗給了普悠瑪社,並且受到追殺因此一路沿著今天南迴、以及阿朗壹古道向恆春半島前進。
這群美國人來到今天社頂公園周圍,他們遇見了百年前讓荷蘭人都望而生畏的瑯嶠部落原住民,當然有人會在這裡簡單將他們歸類於排灣族人,但實際上他們的組成比想像中要複雜。
在外人看來他們就是坐在轎子上的民族,這也就是原住民語發音的「斯卡羅」由來。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