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

《宮前町九十番地(紀念新版)》的書評

閱讀這本書,彷彿透過這位前輩的視角,透視了橫跨日治、黨外、民主化三個時代的台灣史。
處在美、日與兩個中國的角力之下,台灣人被強迫冠上他者的立場,而無法為自己發聲。張超英憑著他的智慧與手腕,不但幫助在美台人社群突破國民黨的封鎖,也打開台灣在日本的能見度━━而且是以「台灣」為主體,而非「中華民國」。他不為名利,也不分黨派,只要能幫到台灣他就做,即使他的成就早已超過「處長」的位階,卻對自己的「低就」毫不在意,這種氣度實在令人敬佩。

平凡的邪惡

惡的面貌

本書的重點不在於探討惡的本質,而是藉由呈現故事的全貌,來說明納粹的尤太人解決方案如何運作:其中有尤太領袖的配合、極權政府「非人化」的官僚體系、喪失思考能力的一般人等。種種因素促成的這個反人類罪,不能單純歸咎於一個罪大惡極的群體。作者要表達的是,針對特定種族的滅絕日後可能會再發生(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即一例),而這就是惡的平凡。

另外針對以色列綁架艾希曼是否合法,以及究竟哪個法庭才具有管轄權等問題,作者也提出了深入的見解,是值得一讀的經典。

評價扣一分是因為中文版的翻譯或校對不甚細心,同一個地名、人名,竟然換個行就變了個翻法。括號內的原文也有拼錯的問題,不可盡信。

街道漫步 台灣紀行

《街道漫步 台灣紀行》的書評

這本書可不是普通的「遊記」,隨著作者的腳步,台灣史彷彿活生生地在眼前展開。
故事雖然沒有太多高潮迭起,平淡卻充滿溫度。作者還另外補充了不少歷史考據以及字詞的典故,甚至率先寫下了「灣生」和「嘉農」的故事,在本書初版的那個年代,大多數人甚至沒學過台灣史呢。相信在當時造成不小的轟動吧。

巨人

美國就是個自我否認的帝國

作者開頭即破題──美國就是個自我否認的帝國,此一概念貫穿全書。作者旁徵博引,利用其他前帝國的經驗來舖陳,又能跨領域探討歷史、經濟、政治學,作為美國的「前車之鑑」,整體而言是本很精彩的書。
中文版的翻譯和編輯加上的註解恰到好處,讓讀者能充份感受到作者引用的詩、演講或歷史典故有多麼巧妙。不得不令人感慨,現代就是過往歷史的重演。

茵夢湖——史篤姆愛情故事集

《茵夢湖——史篤姆愛情故事集》的書評

每篇故事都像詩一樣充滿意境,作者也細膩地描繪場景、用大自然襯托人物的情感,彷彿身處19世紀的德國。
導讀非常值得一讀,建議讀完所有故事再回頭看,會有新的領悟。

Arrival: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Film tie-in Edition)

八篇風格迥異的短篇故事

八篇風格迥異的短篇故事,以不同的背景、人設甚至不同的寫作文體來吸引讀者的目光,卻又都帶出一些省思

我認為最突顯的是這兩個主題:

1. 人與神的關係
2. 思維的改變如何改變人生

在本書中的所有短篇都將神定調為冷漠無情,就是因為冷漠無情,才讓這些故事這麼有意思。人若試圖想接近或是超越神,即便祂不協助也不阻止,人也注定落得失敗,只是殊途同歸罷了。

外力、自身領悟、或後天習得是本書中改變思維的三種力量,當人擁有非常人的思想、智力,還能繼續過常人的生活嗎?作者將這些不同的思維都描述得很生動,讓故事隨著主角們的思維推進,而且完全不枯燥乏味。

瞧這些英國佬

《瞧這些英國佬》的書評

我在讀這本書時,並沒有如封面所寫的「笑到掉淚」,反而感到滿沉悶的。
不過作者對於英格蘭人言行舉止的描述很生動,她自創的用詞能非常貼切地概括這些「症頭」,總是一針見血。

偷書賊(25萬本紀念版本)

感人的小品,但有點可惜

主角與家人、朋友之間的情感被刻畫地非常深刻,情節的推進也都非常流暢。只可惜最終有點為收而收的感覺,我本來還期待深入介紹某個滿重要的配角,但結果什麼都沒交代就結束了。撇除這點,整體而言還是相當好看的一部小品。

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

《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的書評

從歷史和國際法的角度切入說明台灣的地位,即使是1976年的著作,讀起來還是很有共鳴,而且拿來破解現在常見的台灣主權問題依舊綽綽有餘。

思考的藝術

值得深思!

喜歡本書一則一則的形式,看書的過程就像在聽一段一段的演講。雖然並不是52篇都完全認同,但裡面思考錯誤的情境都非常生活化,甚至不少就是自己犯過的,值得深思!
另外,翻譯也十分到位,不只讀起來很通順,還將一些難懂的文化差異轉化成台灣讀者能理解的事物,這也是令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