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朝鮮立場,最瞭解「獨立幻想」的人,非金弘集莫屬。所以他才會支持清朝的朝鮮政策,還和日本合力推動「甲午更張」。他的方針竟與英國的遠東政策不謀而合。這是因為他能夠冷靜判斷情勢,並擁有確切的信念。
戊戌變法欲改革舊制,成為近代國家,將中國舊有的華夷觀念,改為列國並存的國際觀,開始翻轉清朝的世界觀。清朝於八月政策大轉彎,決定與韓國締結條約,便忠實反映出世界觀的轉變。清朝將韓國的位置,從過去的「屬國」改為「友邦」,這種世界觀的轉換,若與光緒皇帝的決定無關,就完全說不通了。
無論穩健開化派是否認同清朝退場,都只能接受「親日」的路線,但他們也因為俄國登場,而消失在歷史上,上述經過相當具代表性。
再怎麼說,金弘集政權都只是被迫跟隨日本的內閣。金弘集本人應該也明白這一點。即便如此,他仍看見改革的可能性,選擇與日本合作。閔妃遭到暗殺的真相,也由他負責隱瞞。但是,他的感受卻無法得到眾人諒解。
西元一八九五年四月十七日,清日簽訂《馬關條約》,條約第一條載明清朝「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當然,如陸奧宗光於甲案所述,朝鮮真正的獨立,不由日本決定。雙方不惜開戰,爭奪的並非過去的「屬國自主」,而是由日本「保護並扶持朝鮮獨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