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的書評

《從我開始的關係功課》是小虎老師跟妻子慧玲的podcast同名書籍,
是小虎老師的第二本書,也是跟慧玲一起出的第一本書。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他們夫妻間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傾訴、互相支持的相處模式。

這本書
說的是由我開始,再擴展到與他人相處;
從獨處到相處,從爭吵到溝通。

而無論在什麼樣的關係裡,最重要的就是:
為自己保留一點餘裕。

不需要為了討好對方而改變自己,
更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定義自己。
唯有照顧好自己的需求,
才能不再委屈自己,
成為自己真正喜愛的樣子。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

《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的書評

❝你,現在幸福嗎?
如果覺得有一點點辛苦,
那麼,就來休南洞書店逛逛吧!❞

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造成情緒很低落。
所以很自然的被書籍簡介中這段話所吸引。

故事以一種輕淡緩慢的步調進行,
圍繞著書店老闆英珠、咖啡師閔俊,
有對凡事不感興趣的高中生、
婚姻不美滿的烘豆師…。

也許故事裡也出現了對工作倦怠
或對生活迷惘的你和我。



❝就算是再喜歡的工作,只要超過勞動的極限,最後就會變成「只能硬著頭皮去做的事」。❞

做著喜歡的事,
但生理跟心理都已經疲累,
即使如此,
卻還是必須承受著工作上的壓力去完成。
這樣一來,
就算是喜歡的事也會逐漸感到厭倦吧。



❝生病了就應該休息,這麼理所當然的道理,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

難道關照自己的身心,是抗壓性不足;
非得為工作犧牲生活,才是有責任感?
明明已經感到身心俱疲了,
為何卻又覺得請假是在逃避上班,
甚至覺得這樣的自己其實是在裝病。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工作的瞬間、即便沒有在工作的瞬間,都不該失去自我。❞

我們往往努力工作,
卻常常忘了享受生活。
忘了享受生活
其實是為了活出自我。



❝倘若工作的生活並不會令人感到滿足或幸福,覺得每天毫無意義、痛苦不堪,那就應該去找別的事做。因為我的人生就只有一次。❞

原本以為這本書只是
一篇一篇溫馨的小故事,
但實際閱讀後發現,
作者也藉由書中的角色
去探討了工作對生命的影響。

「一側縫滿了高級鈕釦,另一邊卻沒有能扣上的孔。」

「喜歡自己的工作、擅長自己的工作,最後卻成為枷鎖。」

「以為工作是抵達頂端的階梯,實際上卻像是每天都要吃的米飯。」

如果你正對於工作感到倦怠、
或者對於生活感到迷惘。
不妨翻開《歡迎光臨休南洞書店》,
相信你也能在書中得到慰藉,
並且獲得繼續前進的能量。

想哭的夜晚,來份甜點

《想哭的夜晚,來份甜點》的書評

這是一本以甜點來點綴人生的暖心故事書。

每一道甜點,
代表的可能是自己的心境,
也可能是與某個人的連結。
雖然品嚐的是甜點,
但消化的是情緒,湧上的是回憶。

或許我們都是澀柿子,
雖然澀味壓過甜味,
仍期望某天有人能對自己說出:
你也很努力了呢。

也或許我們都是起司,
希望熟成之後,
都還能留下最重要的部分。

人生是一道甜點,而你又會留下什麼滋味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精選˙廣播劇)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精選˙廣播劇)》的書評

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熟為人知的作品,而其中的名台詞”To be,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也是令人朗朗上口。書中角色的情緒以及愛恨情仇,僅用耳朵透過聲音演員的詮釋,給人不同於閱讀以及觀劇的感受。或許有聽者會覺得劇中中文的口白突然跑出英文似乎有些突兀,但我覺得聽聲音演員用英文來詮䆁名台詞也是聽有聲書的樂趣之一,不妨以欣賞的角度看待。

佩珀爾的幻象

《佩珀爾的幻象》的書評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故事情節
--
如果是伊坂老師的書迷,一看開頭可能就會覺得跟以往的作品有點不太一樣。
沒錯,居然出現了登場人物表!原本以為是很錯綜複雜會讓人搞錯角色的作品,但讀了之後才發現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甚至可說這份登場人物表根本不是為了讀者而列出的。
但這部作品依舊充滿伊坂老師的風格,為貓復仇的人與為人復仇的人、預演中的事件與現實中的事件、故事中的人物與現實中的人物(甚至主角對於事件結尾的推測也呼應了書中對書名的解釋)…這些彼此交錯的人事物,都讓讀者在「幻象」與「想像」中感受到這部作品的魅力。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

《上一堂人生國文課》的書評

『國文課,是一堂「預習人生」的課程。這些作家可能在生命低潮孤獨時寫下一篇篇雋永的生命反思,但接收者卻是一群十五六歲,人生才剛開始闖蕩的年輕孩子。』
國高中時看著書中的古文,卻始終很難理解那些古人的心境。那個年代也沒有網路可以查找資料,老師也不太會說明作者的生平故事。對於課文能夠產生的共鳴,真的少之又少。將近不惑之年,經過歲月的洗禮,看這本書的當下突然覺得似乎能夠對當時的課文有些同理。
像是柳宗元,以人生勝利組開局,後來因加入改革派變法失敗,直接跌至人生谷底。而在一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背後,竟是「千萬孤獨」的藏頭。於是在自己人生歷經過低潮,看過谷底景色後,似乎也能說聲:「千萬孤獨,略懂略懂」。
至於李白,一直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年少時自我勉勵,但其實寫出這句話時他已年過半百。在年過半百之後,還得說出這樣的話,或許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生命價值是否真的「有用」?
甚至於諸葛亮的<出師表>,古人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在高中那個年紀讀到這課,卻怎麼也無法感受到哭點在哪。直到讀了書中寫著:「二十年前的知遇之恩,如今人生過半,過去一起打拼的戰友多已凋零。他一人苦苦支撐,只為了當年那群人的共同夢想。」才瞭解到對當時的諸葛亮而言,他身上背負的不只是先帝托孤,更是夥伴們復興漢室的理想,但,也只僅存他一人了。試著想像著這樣的心情,也才終於瞭解為何讀出師表會令人掉淚了。
最後,節錄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話:
「學生沒必要知道太多國文老師以為很重要的國學常識,但他們可以知道的是,當他在未來生命受挫、沮喪,或是陷在谷底的時候,文學可能是其中一種拯救的方法。」
生命中很多的歷程,不論開心難過、得意受挫,或許在幾百年前的古人也都曾經歷過。
所以如果不知道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低潮、化解自己的鬱悶,那就看書吧!相信總會有一本書,能為你帶來生命的答案。

上台的技術

《上台的技術》的書評

你害怕簡報嗎?你想把簡報學好嗎?
如果要推薦一本有關簡報的書,絕對是推這本:「上台的技術」!
這是一本看起來是在教你怎麼簡報,卻不是告訴你如何操作POWERPOINT的書。如同何飛鵬社長所寫:「簡報是一門專業技巧,並非每一個人都必須學會,可是對所有人而言,隨時上台發表自己的意見或看法…卻是每一個人都會遭遇」。所以為何書名不稱做「簡報的技術」,是因為要告訴你上台的目的、準備的重點、台上的技巧,這些比簡報更重要的觀念。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