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弄不清楚最終目標,很容易浪費時間做你以為有益和具有生產力,但其實無助你的進展的事。近來許多建議告訴我們,要瞄準衡量標準顯得武斷的目標,例如十萬名追蹤者或每天在健身房花一個小時健身。我們遵照著清單和要我們多喝水的通知過日子。
研究顯示,在線上做研究不會使我們變得更有知識,但卻大大增加我們對於自身知識的自信。在線上查看你自己的症狀,舉例來說,極可能提供你一個錯誤的診斷。還有,使用虛擬症狀檢測的人,更可能懷疑他們的醫生給的建議,而搜尋其他替代的治療方法。
這正是生產力對上閒逸的問題如此急迫的原因。此刻我們正在自我毀滅。我們必須記得,什麼是對人類來說最基本的東西,並回歸到能滿足根本需求的生活方式。「只因為我們擁有改變的能力,」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說,「不代表我們必然會變得更好。演化經常導致極不利於人類長期幸福的結果。」15
遊戲幫助我們發展社交、體能和認知能力。遊戲也教導我們如何處理突如其來的事件。玩遊戲讓幼兒學習社交規則和建交與社群的關係,也幫助我們創造信任感和管理壓力。曾與珍.古德(Jane Goodall)合作的生態學家馬克.貝考夫(Marc Bekoff)說,當我們在玩耍時,「我們展現出最徹底的人性」。
研究人員發現聽同一故事的十二個學生的腦波,開始反映說故事者的腦波。當聽故事者投入時,他們大腦活動幾乎與說故事者的大腦活動一致。對我來說,這是讓人大為驚訝的結果,倘若它不是真的發生過,我會以為這是《星艦迷航記》(Star Trek)某一集的情節。 這種現象稱作說者—聽者神經耦合(speaker-listener neural coupling),或者簡單地說,「想法結合」。腦波在本質上是頭部的電脈衝。一個人的腦波為何能夠反映另一個人的腦波,對此我們沒有好的解釋,但它發生在我們密切傾聽時。在某些例子中,這種同步性十分強,以至於聽者的大腦能預料到說者的大腦在轉瞬間的變化。真是神奇!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