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50
書本
0
追蹤
1
粉絲
Vic
個人書櫃
個人書櫃
劃線註記
完讀書評
閱讀時間軸
閱讀書單
01
月
26
Vic
新增評分
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獨家附贈「可讀.性—臺灣性別文學變裝特展」線上導覽別冊】
謝宜安
04
月
11
Vic
閱讀完畢
阿共打來怎麼辦
01
月
28
Vic
閱讀完畢
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
01
月
09
Vic
閱讀完畢
大人學選擇(暢銷增訂版)
11
月
25
Vic
新增了劃線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詹姆斯.福克斯
佔據可見光譜其中一端的紅色擁有比任何色調都更廣泛的波長範圍。同時紅色還是唯一可以在眼角餘光中保持完整飽和度的顏色,因此在莽原上,它肯定比綠色跟黃色更容易讓史前人類注意到。
Vic
新增了劃線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詹姆斯.福克斯
幾乎所有遠古的黑色,以及大部分現代的黑色,都是用光與熱製作出來的。充滿勞勃.弗拉德那太初黑暗圖中的黑色色素,基本上就是煤灰,也就是在明火上燒油得到的產物。英文裡許多顏料的名稱都跟火有關:lamp black(燈煙黑)、flame black(火焰黑)、flame black(爐黑)、thermal black(熱黑)、charcoal(木炭黑)。其實black這個字本身(就跟許多歐洲語言裡的對應單字一樣)都重建自原始印歐語中的*bhleg、*bhel或*bhelg,這個字原本就是用來形容火的外觀,且含有「燃燒」、「閃爍」、「照耀」或「閃光」的意思,它們慢慢演化成幾個我們覺得跟黑的意思正好相反的單字──像是bleach(漂白)、blank(空白)與blaze(大火、強光)。在古代文化中,一如在現代科學裡,黑都直接被連結到會發光的東西。但就在古代與現代之間的千百年裡,我們拆散了黑與光亮,然後把黑跟陰影送作了堆。 地獄的徽章 這個過程並非無可避免。許多古代社會並不把黑色視為特別邪惡的顏色,甚至還對黑的評價頗高。對古埃及人而言,黑是尼羅河三角洲中壤植土(相對於沙質土)的顏色,因此代表了肥沃的土地,而沃土正是埃及的植作、生活,乃至整個文明的寄託。他們自稱其王國為Kmt,意即「黑土地」,藉此凸顯相較於周遭沙漠那片荒蕪紅土地的優越性。他們還把黑色代表的吉利連結到一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領域──地底。埃及人的陰間「比最黑的黑夜還黑」,而統治陰間的歐里西斯則是kmjj,也就是「黑之神」。這些描繪不盡然是負面的意涵。就像地面上肥沃的黑土地,埃及的陰間也是新生的場域,那兒也有植物在萌生新芽,太陽在補充能量,死者在重獲新生。在幾百年間,埃及人開始相信黑色擁有神奇的力量,並開始使用黑色的護身符跟雕像來治病或避禍。在埃及,黑是生命的顏色。 時間來到西元前的一千年,黑色、陰暗與死亡的連結才益發明顯。古希臘人稱呼黑色為μλας(melas),這個字除了有「暗」的意思,也經常被拿來與死亡相提並論。古希臘人的陰間跟古埃及人的黃泉比起來,其陰暗程度不遑多讓,但就是少了那種正面的印象。冥界有黑門、黑樹與黑川,冥府的神祇則千篇一律地一身烏漆抹黑。在生者的地界中,黑色的動物會被當成牲品,獻祭給亡者,人們在追悼死者時也往往會穿上黑色衣物。黑色衣著與悼念死者的關聯在古羅馬是不成文的規定。若遇親朋好友過世(或成為死囚),羅馬人便理應要換上黑色或至少接近黑色的深色托加袍(toga pulla)至少一段時間。這類傳統在精英圈中根深蒂固,無視規定者將遭到口誅筆伐。政壇人物瓦提尼烏斯(Publius Vatinius)曾穿著深色托加袍去參加一場緊隨在葬禮之後,用來轉換心情的晚宴,結果他的政敵西賽羅狠狠抓住這一點,用鋒利的言語把他扒了層皮: 我還好奇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你穿著這身深色托加袍來參加我朋友昆特斯.阿里烏斯的餐會,安的是什麼心?這種事情可真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啊,你說是不?……你知道誰會一身黑袍來參加晚宴嗎?我洗耳恭聽。確實,這是一場喪禮後的晚宴,但這場聚餐的用意就是要慶讚一個人的過往,它本身就是一個歡樂的場合……你難道不清楚這樣的習俗嗎? 時間來到西元一世紀,黑已經大剌剌象徵起死亡,由此僅僅是黑色映入眼簾,羅馬人就會嚇得魂不附體。羅馬皇帝圖密善(Domitian)曾為了震懾政敵而邀請他們來赴宴,結果現場不論是牆壁、侍者、陶器,甚至食物,都是黑到發亮。賓客在回家時無不被嚇得魂飛魄散。 然而,儘管對於黑暗嫌棄有加,聖經倒是鮮少提及黑色。舊約跟新約加起來,提到黑色的次數還不到三十次,而且往往只是單純在描述黑髮、烏雲、黝黑的皮膚,黑色大理石和黑駒。黑色既沒有與黑暗混為一談,也沒有被賦予負面涵義。在聖經的行文中,黑色還只是單純的一種顏色,只是一種物理特徵而不具道德價值。真要說有哪個顏色被用「有色眼鏡」檢視,那也不是黑,而是紅。「你們的罪雖像硃紅,」以賽亞寫道,「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以賽亞書》第一章第十八節)。白色已經脫穎而出,成為美德的代表色(詳見第五章),但有趣的是它的對手不是黑色,而是紅色。惟這一對戰組合並沒有維持太久。在後續的幾世紀中,深受希臘化羅馬文化影響的全體「教父」註10開始捨棄道德敗壞的紅,改採惡名昭彰的黑。 約西元三四五年前後,聖耶柔米註11出生於羅馬帝國行省達爾馬提亞。在受過徹底的古典教育後,他遷居羅馬,在那兒浸淫於拉丁文學,通曉了修辭的藝術,空閒時就在女人堆中打滾。耶柔米原本打算當個律師或公務員,但他在快三十歲或三十出頭時的一次「保羅歸信」註12讓他決定獻身於上帝。他開始守身如玉並在敘利亞的沙漠裡度過了幾年隱士生活,然後在三八二年回歸羅馬,並在那裡成為了教宗達瑪穌一世的謀士。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內,他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翻譯工作上,主要是把希伯來文跟希臘文的聖經翻譯成拉丁文。心懷對年輕時浪蕩不羈的內疚,他無止盡反芻著罪惡的概念──只不過他心目中的罪惡已經不是紅色。在詮釋《詩篇》第八十六章的教義時,他是這麼寫的: 在自身的墮落與罪孽中,我們曾是衣索比亞人。怎麼說呢?因為我們的罪孽弄黑了我們。但之後我們聽到人說:「把自己洗乾淨!」我們會回覆說:「清洗我,而後我就會比雪還白了。」所以說我們是衣索比亞人,從黑變白的衣索比亞人。 這是一篇明目張膽的改寫:耶柔米幾乎一字不改地借用了《以賽亞書》的比喻,雖說完整保留了原作的意義,但卻將當中用到的顏色掉了包:黑色取代了紅色,成了罪惡的代表色。 這種轉變也鑽進了耶柔米的譯作中。在舊約《雅歌》中,有一段被推測出自示巴女王(Queen of Sheba)之口的文字,描述所羅門王的新娘介紹了他黝黑的膚色給耶路撒冷的女孩們。希伯來文的原文曾在西元前二七○年前後被譯成希臘文μλαιν εμι κα καλ,然後又在西元三世紀被譯成拉丁文nigra sum et formosa,而兩處譯文的意思都是「我黑,而且美」。但輪到耶柔米出手時,他卻把這句話重新翻成了nigra sum, sed formosa,也就是「我黑,但是美」,也就是把「而且」換成了「但是」註13。原因我們並不清楚。雖然原本的希伯來文確有模稜兩可之處(連結詞﹝waw﹞可以是順接的「而且」或「所以」,也可以是逆接的「然而」或「但是」),但耶若米的改譯恐怕已經洩露了一種新的偏見,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段話的意念:黑與美自此井水不犯河水。就這一念之間,其影響不可謂不深遠:耶若米的譯文,也就是所謂的武加大譯本(Vulgate)或拉丁通俗譯本,成為了宗教改革之前聖經在西歐的標準通行本,也流傳進入許多方言,而當中的這句譯文至今都還是最流行的版本。天曉得在耶若米譯本呼風喚雨的那些世紀裡,它在多少偏見的背後推了一把? 在大約同一時期,其他的早期教父將光與暗的古老抗衡轉換成了candor(白)與niger(黑)的鬥爭,並以此確立了延續至今的「白等於好/黑就是壞」的善惡二極論。聖奧古斯丁曾在筆下提到nigritudo peccatorum,也就是「罪惡的黑」,而其他人則用 μλας(黑者)來形容撒旦本尊。黑後來成了「黑暗王子」的正字標記。在《葡萄園之書,我們的主》(Livre de la Vigne nostre seigneur)這本談論地獄與反基督十五世紀的著作中,惡魔路西法的珠狀黑眼從頁面上怒瞪出來,他的臉上頂著兩支有如王冠的黑角,身上披著灰黑色毛皮。盤旋在牠頭上的,則是白皮膚、白衣服的基督。那畫面或可讓我們想起摩尼教義中的光明與黑暗之爭,惟差別在於那善惡抗衡的比喻在此被濃縮成了兩種具體形貌:上帝與撒旦──黑與白(見彩圖三)。 在中世紀的後半葉,對黑色的歧視滲進了日常生活。女性愈來愈容易因為身穿黑衣而被視為巫婆。黑狼、黑熊、黑狗、黑野豬、烏鴉、黑貓頭鷹、黑鼠、黑貓、黑毛的公雞,都成了地獄在人間的使者,甚至有人當牠們是喬裝的撒旦本尊。說故事的人添油加醋,把這些迷信說得活靈活現,使之在家中、壁爐邊、孩子的床邊被反覆傳誦。在喬治亞的山區,有這麼一個民間故事解釋渡鴉一身黑的緣由,這故事說:渡鴉原本是跟基督的袍子一樣白的白鳥,但牠很快就養成了愛說些小謊的習慣。「你牙尖嘴利,而且內心不懂得憐憫,」神斥責道,「你必不可一身潔白,而必須要像夜晚一般黑,因為那才能跟你的黑色靈魂相互匹配。」語畢,神從──人類遠祖取得顏料的──火堆中抽出一根焦黑的木頭,拋向了那隻壞心眼的鳥兒,在其羽毛上留下了怎麼都洗不掉的黑色污點。從那天起,渡鴉就一直是黑色的了。 雖然我們很難把這些偏見的起源時間跟前因後果都查得一清二楚,但語言的演化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線索。例如英文做為一種演變記錄格外清楚的語言,就可查到曾經用來指涉黑色的字不只一個,而是有兩個,這兩種黑也反映了黑色初始性質上的自我矛盾。上古與中古英語都把「悶黑」跟「亮黑」區分了開來,前者是sweart或swart,後者是blaek。但在十二到十三世紀,sweart不見了,而blaek則失去了它與明亮的關聯。大約同一時間,黑色的負面意味開始積累。按照《牛津英語詞典》,黑在一三○○年跟髒污沾上了邊(in a poke ful and blac──在一個骯髒又污黑的袋子裡),在一三○三年惹上了罪惡(wrongdoers’ souls being ‘black as pyk’──犯錯者的靈魂「黑如長槍」),在一三八七年扯到了艱辛(‘blak dayes’ of sorrow and bitterness──哀傷而艱苦的「黑暗日子」),在一四○○年關係到了死別(mourning blak──守喪的黑服),在一四二三年關係到了血腥的金錢(blakrente,勒索),在一四四○年扯上了毀謗(blakyn,抹黑),在一五○○年增加了一個意思是失望或絕望(blacke and ougly dredfull thoughts──黑色且醜陋的可怕想法)、在一五五○年增加一個含意是恥辱(blacke blotte──黑點、污點),在一五六五年擴充一個意思是背叛(blacke treason,黑色的叛國),一五七二年又多一意是招魂(black art,黑法術),一五八三年新添一意是海盜行為(black flag,黑旗/海盜旗),至一五九○年,已被用來指涉各式各樣的負面情緒(black-browed,黑眉深鎖)。就此就是等到英國首屈一指的大文豪成熟之後,黑──至少在這位大作家的母語中──已經徹底黑化。 莎士比亞擁有大約一萬七千字到兩萬字的英語字彙量,並偶爾會被認為發明瞭當中的十分之一。在他作品集當中的八十餘萬字當中,用來形容顏色的大約有八百個。莎士比亞手中有十個基本的顏色用字──比身為現代人的我們還少一個(粉紅要到一六六○年才會進入英語的大家庭)──但他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黑。黑佔了他所有基本顏色用字的四分之一還多些。 莎士比亞作品裡的基本顏色用語 莎士比亞鮮少單純把顏色當成顏色,而是視之為物體的一種屬性。他用過的明喻包括「黑如墨水」(《維洛那二紳士》)、「黑如煤精石」(《泰特斯.安莊尼克斯》)、「黑得就像烏鴉」(《冬天的故事》)。他組裝過的複合形容詞有「渡鴉黑」(《十四行詩》第一二七號)、「甲蟲黑」(《仲夏夜之夢》),還有曾七度登場的「煤炭黑」(《亨利六世》下、《約克公爵理查》、《魯克麗絲失貞記》、《理查二世》、《泰特斯.安莊尼克斯》、《維諾斯與阿都尼斯》)。他筆下的黑色既樸實又日常;它們聞起來嗆鼻,嘗起來苦澀;它們會在樹上尖叫,會在地上鼠竄,它們就像瀝青──十四世紀起就被拿來與黑色相提並論的一種焦油──會把碰到的東西弄髒。但說起莎士比亞作品裡一貫比什麼都黑的東西,莫過於黑暗/黑夜。夜晚生著一張「黑臉」(《維諾斯與阿都尼斯》)或一道「黑眉」(《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外加有著「黑色的胸部」(魯克麗絲失貞記)或「會傳染疾病的黑色呼吸」(《約翰王》),還身穿一件「黑色斗篷」(《羅密歐與茱麗葉》)或「黑到可隱藏一切的披風」(《魯克麗絲失貞記》)。莎士比亞劇中的「夜太黑」,甚至連在《仲夏夜之夢》裡反應慢半拍的博特姆都注意到了:「喔,看似多麼無情的夜晚!喔,那夜的色調是如此之黑暗!喔,夜晚,只要白天一不在,它就出來!喔,黑夜,喔,黑夜!哀哉、哀哉、哀哉。」(《仲夏夜之夢》)。又一次,這裡的哏基於把黑暗當成一種剝奪或缺憾:黑夜的本質,就是白晝與光明的缺席。但莎士比亞在此處又更進一步,把暗獲得的評價轉給了黑,算是不負black(黑)與alack(哀哉)這兩個單字正好在英文裡押韻的好運。 若說莎士比亞或許暗戀著黑──畢竟他獻給「黑暗女士」(Dark Lady)的一系列十四行詩(譯按:莎翁從一二七到一五二號的商籟作品都屬於這系列)就是從一二七號作品將黑色稱呼為「美的直屬繼承人」揭開序幕的──那他花在貶抑黑的時間也未免太多了。一如聖經曾賦予黑暗負面的意義,莎士比亞更是進一步大書特書:抑鬱(「可以壓抑黑色憂鬱的幽默」,《愛的徒勞》)、恐怖(「黑而令人生畏」,《皆大歡喜》)、貪婪(「黑色的羨嫉」,《亨利八世》)、性踰矩(「黑如亂倫」,《波里克利斯》)、壞消息(「黑暗、可怕、遺憾、恐怖」,《約翰王》)、犯罪(「黑色的惡行」,《波里克利斯》)、苦難(「這一天乃前所未有的黑暗」,《羅密歐與茱麗葉》)、死亡(「死亡的黑色面紗」,《亨利六世》第三部)、暴力(「黑色的衝突」,《羅密歐與茱麗葉》)、誹謗(「他的靈魂同樣受到詛咒,也同樣黑暗」,《哈姆雷特》)、撒旦(「黑王子」,《皆大歡喜》),簡直無所不用其極。而最顯示出黑色的低劣地位者,莫過於那最初見於《李爾王》的說法:hell-black night(黑如地獄的夜晚)。就靠這一點兒也不拐彎抹角的盎格魯薩克遜三字組合,莎士比亞一舉囊括了罪、暗跟黑三者,也把黑色困進了字面與比喻之間的黑暗裡動彈不得。 惡貫滿盈的各種黑色就像一池打翻的墨水,流滿了一頁頁的英國文學,約翰.米爾頓的《失樂園》(一六六七)書中,地獄一邊用「黑火」到處肆虐,一邊分泌著「黑色煤煙的旋風」,到小說家勞倫斯.史登(Lawrence Sterne)的《項狄傳》(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一七五九─六七),當中用上了驚人的兩頁全黑來標註某個角色的死亡。但這種現象並不僅限於英國。類似(往往幾乎一樣)的隱喻在整個歐洲跟美國的詩作與劇作中屢見不鮮,且在時間的推演中愈來愈普遍。這演變似乎在十九世紀中期達到高峰,當時的作者運用黑色意象的方式格外鮮活,且令人不安。一八五三年,就在因為心理疾病一再復發而住院期間,以陰鬱聞名的內瓦爾(Gérard de Nerval)創作了〈失歡者〉(The Disinherited)這首詩,並在日後成為法國詩壇經典的這個段落中,把黑暗跟憂鬱連結了起來。 我是鬱鬱寡歡的陰影,──痛失愛妻,──無人相慰相依 我是亞奎丹那被詛咒之塔的王子; 我唯一的星辰已死,我在天上的魯特琴 背負著憂鬱的黑色太陽。 隔著大西洋,與內瓦爾同期的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則喚活並改造了各式各樣關於黑貓與黑鳥的中世紀迷信。他最著名的作品,一八四五年的〈渡鴉〉(The Raven)將背景設定在十二月的黑夜裡。這首敘事詩的孤單主角原本在爐火邊打盹,卻突然被敲門聲吵醒,原來門外是一隻渡鴉。這隻不請自來的鳥兒進到房內,並落腳在一尊半身像上。因為相信這是某種預兆,男人就用問題轟炸起這隻鳥。 「先知!」我說,「邪物!」──但仍是先知,這與你是鳥或惡魔無關!── 不論是誘惑人的撒旦,還是暴風雨將你扔上岸來 孤寂卻絲毫無懼,在這片被下了咒的沙漠土地上── 在這被恐怖盤踞的家中──實話告訴我,我懇求── 究竟──究竟有沒有乳香在基列註14?──告訴我──告訴我,我懇求! 對男人所有的問題,渡鴉一概給予否定的回答,而且都千篇一律地用上了那個不朽的字眼nevermore,意思是「不復矣」、「再也沒有了」。一如黑色──這個照講玷污了渡鴉外表的顏色──在愛倫.坡筆下折磨主角的牠是一連串的「不復矣」,也是披著羽毛,剝奪的化身。 這些令人一見難忘的語句與聯想,終究還是沒有例外地慢慢回流它們誕生的原鄉,並在老家被大眾吸收。黑色的惡名穩定地從舞台傳到了觀眾席,也從書面記載變成了口耳相傳,最終更是從嘴上說說變成了深信不疑。時至今日,想在日常語言中完全避開這些對黑的貶語,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以下略舉數例: 黑法術:展現超自然與神奇術式的手法;魔術、通靈、巫術。 黑球:在俱樂部或各種社團、協會中對角逐會員資格的候選人投下針對性的反對票,並以票箱裡的黑球為記;用投下黑球的方式掃除社團或組織中的異己。 黑名冊:將應受審查或懲戒的人物清單列表造冊。 黑眉:皺眉、臭臉怒瞪。 黑狗:陰沉、抑鬱(的化身)。 抹黑:詆毀(某人)、破壞(某人的清譽、名聲等)。 黑衛:行為齷齪而令人不齒的人(主要是男人);沒價值或讓人看不起的人、壞蛋。 黑心:心術不正;存心不良。 黑名單:個人與團體等的清單,上了清單就代表某人或團體引發了懷疑、審查或成了誰的眼中釘,通常也會因此遭到禁絕或懲罰。 黑魔術:牽涉到召喚邪靈的魔術;會造成傷害或帶有惡意的魔術。 黑函(勒索):原意是濫用官位或社會地位、或依恃政治影響力或投票權來威懾他人,進而(向人或團體)榨取金錢;現今主要的意涵,則是以威脅公開祕密或罪證的手段來強索金錢。 黑標:一份(正式或官方)的紀錄或通知,內容是某人的微罪、不良行徑、差勁表現等;(引申為)對某人的否定,乃至於將其列入內心的黑名單。 黑市:就官方控管的貨物或貨幣進行非法流通或貿易,或是以稀缺商品做為非法交易的標的;進行此類非法交易的市場。 黑彌撒:在撒旦崇拜中,一種把天主教聖餐禮作為嘲弄對象的儀式。 黑嘴巴:好詆毀,嘴巴不乾淨。 黑羊(害群之馬):(如家庭等)團體中使眾人蒙羞、或不成材的成員;團體中的反派。 黑色遭到的抹黑,早已不限於區區幾個窮凶惡極的字串,現代人但凡生活中有任何不滿或不快,通通都會往黑的身上賴。在過去的一百年間,黑作為一個形容詞,已經成為用來修飾災難的首選:黑色星期四(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四日)與黑色星期二(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九日)聯袂標註了華爾街股災與後續經濟大蕭條的開端;「黑色星期三」(一九九二年九月十六日)是英國被迫從歐洲匯率機制中退場的大凶之日;布魯塞爾在二○一六年三月與巴黎在二○一六年十一月遭受恐攻的日子,往往被描述成歐洲「黑暗的一天」。我們自可將這些「成語」視為老生常談而不當回事,也可以宣稱這些用法不是顏色問題而是語言問題。但語言並不只反映思想,也會形塑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形塑我們對這些體驗的感想。我們用以組裝句子的單字,會反過來感染我們的態度。 二○一四年,三名美國心理學者發起了一項以顏色意義為主題的研究。調查者找來了全美跨年齡、性別與種族的九百八十名受試者,請他們坐在電腦前閱讀以下指示: 這個小型研究想請你把字眼按正面或負面意涵進行分類。若覺得某個字屬於負面意涵,請在鍵盤上按一;若覺得某個字帶有正面意涵,請在鍵盤上按九……單字偶爾會以不同顏色呈現,請你忽視顏色因素,盡可能快速而準確地進行正反意涵的分類。 受試者會看見灰色的背景上閃過一百個單字,其中五十個是白色,五十個是黑色;半數是「正面」字眼(如勇敢、乾淨、愛),半數是「負面」字眼(如癌症、騙子、監獄)。這個系統確保了絕對的隨機性。如果黑與白色在受試者的心目中是中性的存在,顏色就應該完全不會影響他們分類字詞的速度與準確性,但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幾乎所有人都會更快指認出黑色的負面字眼,而在看到白色的負面字眼時稍微卡關。 其他研究則顯示了偏見的扎根可以從多小開始。在一九六○與七○年代,全美數千名幼稚園兒童接受了各種「色彩意義測試」。在其中一項測試裡,年齡分佈在三到六歲的北卡羅萊納州幼童聽了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好動物跟壞動物。在故事尾聲,調查者會舉起一張黑色動物畫跟一張白色動物畫,然後問:「哪一邊是壞狗狗?」「哪一邊是好熊熊?」「哪一邊是笨牛牛?」「哪一邊是漂漂貓?」結果小朋友很穩定把負面屬性歸給了黑色的動物:百分之八十三的小朋友覺得黑色動物醜,百分之八十三的小朋友覺得黑色動物不是皮就是笨,百分之八十四的小朋友說牠們很髒,百分之八十六的小朋友宣稱牠們壞,百分之九十認定牠們心地差,百分之四十一的四歲小孩、百分之七十一的五歲小孩跟百分之八十九的六歲小孩,在沒有翻過字典、更不可能熟讀莎士比亞的情況下,莫名地知道了黑色是不能信任的顏色。 數十年來,影視製作人都在他們的主角身上套用了同一種偏見。在西部片裡,典型的英雄都是白色裝扮加白色坐騎,而他們的對手則都是黑衣黑馬。這些角色在業內的行話是「白帽」或「黑帽」(見彩圖四)。這慣例有一部分是出自方便:這兩種無彩的顏色在黑白電視上很好區別,有助於觀眾跟上情節,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根本的理由,否則這種慣例也不會一直延續到彩色映象時代了。在《星際大戰》電影裡──須知這是一部刻意套用摩尼教光明黑暗二元論的系列作──反派們都是在「黑暗界」活動,而黑暗界的兩大頭目也嚴格地遵守了全黑的服裝規定。要是反派們活躍的地界叫做「光明圈」,那他們的所作所為還會感覺那麼邪惡嗎?要是黑武士(達斯維德)跟白卜庭(銀河第一帝國皇帝)都改穿白色,他們看起來還會一般猙獰嗎? 這些例子在名為偏見的摩天大樓裡,只不過是一小片水泥,但它們全都扎根於一種古老而單純的傲慢:黑是暗的一種形態。在近幾個世紀裡,這種想當然耳的推論又獲得了現代科學的補強。物理學者還是會告訴我們黑色的表面宛若黑洞:它們吞噬所接觸到的一切。黑色吸收整副可見光譜,反射量是零,所以光線與色彩蕩然無存。黑色再次成為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它就像個竊賊,從世間盜走了光明。惟這種定義一不小心就會導出相反的結論:若是黑吸收了所有的光,那就代表它內部有滿滿的光,而如果黑吸收了所有的可見光譜,那就代表它內部有滿滿的色彩。這麼一想,黑頓時出落成一種與傳統迥異的人設。 黑美人 下一回你半夜走在家中躡手躡腳時,不妨花點時間環顧四周。只要你把眼睛放亮,心胸敞開,你將體驗到的就不會是光明與色彩的剝奪,而是一場變身秀。黑暗抽象化並再造了世界,使原本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它壓縮了空間,讓一切變得更加靠近。它軟化了邊緣,賦予表面特殊的質感,給物體裹上一層模糊的外衣,彷彿你眼前是一幅用康緹蠟筆畫在粗粒紙上的作品似的。經過幾分鐘,等你的視網膜適應了昏暗之後,你會注意到眼前的黑暗不是只有一個,而是有許多個,它們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片斑駁呈網狀的灰色漸層。你會看到黑暗疊著黑暗的一片片陰影,在牆上勾畫出反重力的奇形怪狀,白色的光幻視在你的視野中炸開,就像若隱若現的煙火。黑暗最令人滿意的一點,或許就是它讓我們不得不更努力一些。在明亮環境中,我們看東西清楚準確、毫不費力,但陰暗的環境逼我們靠自己去拼湊出全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得認真起來,不能再隨便看看。這種超認真的「看法」包括三個部分:詰問環境、解決問題、反思自己。黑暗中的我們可以看見正在觀看中的自己。但生活中我們鮮少願意經歷這樣的體驗,實在可惜。每每當我們陷入黑暗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慌亂緊張,就是未審先判自己一定什麼都看不到,然後就急著摸索電燈開關。但不這麼想的文化,也不是沒有。 在寫成於一九三三年的《陰翳禮讚》中,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以超凡脫俗的筆觸,闡述了何以黑暗的「魔力」是東方美學不可或缺的核心,以及這種魔力跟西方那種對光明不分青紅皂白的迷戀,兩者是如何地水火不容。 我們東方人傾向滿足自己所處的環境,安於現狀,因此對幽暗並無不快。認為既然無法改變不妨泰然處之。光線昏暗,不僅任其昏暗,反而沉潛於幽暗中,並在當中發現了渾然天成的美。然而,進取的西方人卻非得不斷地謀求更好的狀態不可。從蠟燭到煤油燈,從煤油燈到瓦斯燈,再從瓦斯燈到電燈,不停地追求光亮,些微幽暗也要苦心積慮地設法排除。 這類態度屬於源自佛教教義的一系列觀念,其促使日本發展出了迥異於西方的審美標準。日文中有一個引人遐思的詞彙,在某程度上代表了這種審美:ゆうげん(yugen),它的漢字是由兩個在中世紀由中國傳入的表意文字構成,一個是「幽」,意思是深邃、陰暗、微弱,另一個是「玄」,意思是神祕、暗沉或黑色。「幽玄」是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無法一目了然、也無法徹底瞭解的體驗──這種不透明的特性,正是其美感的來源所在。 十三世紀日本作家鴨長明曾有言如下: 幽玄或可心領神會但無法言傳。其境界或有幾分神似於「天上薄雲半遮月」或者「山間秋霧繞紅葉」之畫面。若問這些景色中的幽玄藏於何處,我想無人能說清楚,而對於不理解此一真相的人來講,他們更偏愛萬里無雲的晴空也不令人意外。要把幽玄中的機趣與超卓交代清楚,只能說難上加難。 即便(或正因為)幽玄是如此虛無飄渺,自十二世紀以來,它便是日式美學的指路明星,為日本培養出了一種提問重於解答、曖昧勝過清晰、陰影優於光明的偏好。谷崎潤一郎認為黑暗對日本人的吸引力,到二十世紀依然延續著,日本物質文明處處可見幽玄文化的啟發,所以你會看到日本傳統房舍的深色飛簷,乃至於房舍內擺放的黑色漆器。甚至日本人對於醬油的偏好也是基於幽玄的概念。「那黏稠又帶光澤的油汁,多麼饒富陰翳,」谷崎潤一郎浮想聯翩地說,「它(醬油)與幽暗多麼調和!」 伴隨這種黑暗崇拜,撙節簡樸的生活品味隨之產生。大約在幽玄論問世的同一時期,日本思想家開始排斥中古時代宮廷的奢華鋪張,轉而擁抱樸素簡單的美感。應運而生的是詩句趨於精簡、力去矯飾,還有明亮色彩的「一命嗚呼」。對於色調的捨棄或許是源自道家哲學,因為道家曾反覆警示太過喧囂的色彩既膚淺又誇張,足以「困惑」或「蒙蔽」觀者。 一首由詩人藤原定家寫於十三世紀的和歌,就用較委婉迂迴的方式給出了類似的指點: 櫻花紅葉遙望無,夕暮茅屋岸邊秋。 此詩言說的是枯萎之美:春天已成回憶,秋葉亦已凋落,白晝換上了夜幕。但這首詩講的也是色彩。詩中用上了櫻花與紅葉溫暖的色調,完全就是為了將之毀棄。過往的非粉即紅已經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單調灘岸邊上乏善可陳的木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個體悟:沒有顏色的生命本身也是一種不假外求的美麗。 日本對曖昧與素樸只增不減的鍾愛,或許最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數千年前首見於埃及,但到亞洲才被發揚光大的墨。在中國製作墨的古法,是先悶燒松木取其煙煤,再將粉狀的煙煤弄扎實後,混入動物膠與上千種添加物,經過揉捏、塑形、陰乾與上蠟等工序而成(英國人很弔詭地把這種中國配方的墨叫做「印度墨」)。這些流程樣樣都急不得:一份古老的配方記載,這混合物必須經過超過三萬次的捶打。中國人起初拿這些濃稠的黑液來寫字,寫書法,或作為印刷之用,但到了唐朝(西元六一八到約九○七年),他們也開始用墨材作畫。中國畫家起初把黑墨與其他顏色搭配使用,但不少人隨後便捨棄了黑以外的所有顏色,水墨畫於焉誕生。對這些畫家而言,黑並不僅僅是一種顏色,他們眼中的黑色至少可分為五種──焦、濃、重、淡、清。人類史上第一部藝術史的作者是張彥遠,他在西元八四七年寫成的《歷代名畫記》比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藝苑名人傳》(Lives of the Artists)足足早了七百年,而據張彥遠所言,黑墨的一身本領,完全可以讓其他顏色無用武之地: 夫陰陽陶蒸,萬象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具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夫失於自然而後神,失於神而後妙,失於妙而後精,精之為病也而成謹細。 中國水墨,也就是日文中所稱的墨絵(すみえ)或水墨画(すいぼくが),可能是在十二世紀傳入日本,跟幽玄約莫同一時期。最早在日本從事水墨畫的是禪宗的僧侶,他們相信水墨畫──一如書法與園藝──可以激發、深化、表達靈性的洞見。其在視覺上的禁慾苦行,或許呼應著他們儉樸的生活方式(日文裡的「色」﹝いろ;iro﹞字除了指顏色,也代表色相、外貌與性慾,因此在放棄色調的同時,他們或許也表達了想超脫肉慾的想法)。水墨畫在十三、十四與十五世紀傳遍了日本,但其核心重鎮則是京都的一座寺廟:臨濟宗的相國寺。相國寺無庸置疑是先驅畫家的生產線,催生出一個又一個早期的日本繪畫大師,包括如拙、天章周文,乃至於可能讓所有人都瞠乎其後的水墨巨擘──雪舟。 雪舟在一四二○年生於今日岡山縣的小村,自小就進入一間小佛寺修行──惟傳說他對打坐修行遠不如對繪畫有興趣。有一天他混得實在太兇,被氣炸了的師父們綁在樹上。一開始雪舟還很讓人敬佩地咬牙受罰,但隨著這份剛毅漸漸崩潰,幾小時後,他掉下眼淚,哭得唏哩嘩啦,腳底積出了一個池塘。雪舟於是以趾作筆,在自己的眼淚中畫出了一隻老鼠。在他畫完最後一筆後,栩栩如生的老鼠活了過來,啃斷繩索,解放了牠的創造者。雪舟後來遷居京都,在相國寺師從天章周文學習禪宗。一四六七年,他以官方貿易代表的身分在中國待了兩年,期間深受當地的水墨傳統影響。返回日本後,他樹立了自己作為日本繪畫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並一天天朝水墨宗師之路邁進。 一四九五年,雪舟以七十五歲的高齡畫出了《破墨山水圖》(見彩圖五)。完成這幅畫或許只花了他幾分鐘,但卻融會了他一生鑽研水墨的成果。乍看不知所云的畫面,定睛一瞧便凝結成一幅圖像:前景是嶙峋的山岬,上頭散落林木與草叢,背景則是高聳的山峰,在霧裡忽隱忽現。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正是幽玄的魅力。靠近一點看:岩石底下那些有稜有角、原本看著像樹木的形體,突然變成了一座小建物:屋簷的斜角、籬笆的垂直樁子,與雪舟同時代之人還能辨認出代表酒館旗幟的一條斜線。在畫面右下角,六劃筆觸構築了一片靜謐的湖面,上頭還有一葉扁舟和兩個身影在划船渡湖。他們是要前往酒館嗎?抑或他們是想趁著落雨之前趕緊離開?這一切都必須由觀者自己想像。欣賞這幅畫,我們不只是在目擊一場變化,也參與了賦予它生命的過程。西方藝術家要創作出如此幽微而寓意盎然的作品,已經是破墨山水出現四百年之後的事情。 雪舟是如何創作出這幅曠世傑作的?他首先得準備好他要的顏色。他或許花了二到三十分鐘磨墨:耐心確保顏色的一致性,也為稍後的繪畫過程調整好心情。如此磨出的,是黑若煤精石的濃稠墨汁。他倒了一些墨汁到另一個碗裡,再次耐心地以水調和,產生一款中等黑度的墨汁。然後他將之倒入第三個碗中,並再次將之稀釋成淡墨。這下子他會有三個碗在手邊──分別代表三種深淺的黑。準備終於完成了。他用毛筆沾上最淡的墨水,俐落地抹在紙上,那墨色稀薄到在白色紙面上幾乎辨認不出,因而創造出一種雲山霧罩在遠方的視覺效果。接著他讓毛筆吸滿中黑墨,然後用二十四筆勾勒出前景岩石的結構。在前一層墨跡未乾之處,淡墨與中黑墨相互碰撞,交融出介於兩者之間的第四層深淺。在另一些地方,他則瀝掉毛筆上多餘的水分,在濕黑之處補上幾道乾筆,乾筆尾端的毛絲會分岔,使筆觸發散如羽毛。接著,雪舟再以深黑墨為植物補上細節。這部分的頭幾筆在畫面上方,往下消失於較淡的墨色之中,產生血脈一般的圖案,進而催生出第五層中等偏黑的色調。待所有墨跡都乾掉之後,他再加上最後的細節:以書法細筆勾勒林木、房舍與船舶。大約六十到七十筆之後,雪舟的大作就完成了。 《破墨山水圖》最值得一提的,是它展現了黑色的創造潛力。雪舟憑藉這看似不是顏色的顏色,製造出彩虹一般的效果。淡黑與深黑、暖黑與冷黑、濕黑與乾黑、厚黑與薄黑、溢流的黑與點狀的黑。或堅如突刺,或輕如撫摸,或讓黑淡到趨近於白。這幅畫的問世,證明了黑色一點不等於單調。與其他顏色相較,黑的美麗與多變毫不遜色。一如黑暗,單色繪畫的關鍵,在於它需要想像力的配合;它讓觀者有了自行創造的空間。
Vic
新增了劃線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詹姆斯.福克斯
單色繪
Vic
新增了劃線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詹姆斯.福克斯
赫林論證說:這就是何以我們一方面不會看見透著紅的綠色或是透著藍的黃色,一方面又完全可以感知到透紅的黃色或帶點綠的黃色。赫林認為還有第三條路徑是給黑/白使用的。由此他的結論是:黑基本上是一種對照的效果,只能在周遭都是更亮的區域(同步對照)、或緊跟在更亮顏色後出現(接續對照)時被看見。
Vic
新增了劃線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詹姆斯.福克斯
約莫百分之八的男性欠缺一或多種功能完整的視錐細胞類型,因此能感知到的顏色數目少於其他人;少數女性被認為擁有第四種視錐細胞,因此在色彩體驗上比別人多出一個維度(但我們不清楚女性能否辨識出更多色調)。
Vic
閱讀完畢
世界是什麼顏色?:橫跨千萬年的人類色彩文化史
11
月
14
Vic
新增了劃線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亞當.格蘭特
我們經常淪入三種不同職業的心態:傳教士、檢察官及政治人物。在這些模式之中的每一種,我們會採取一個特定身分,使用一組明顯的工具。當我們的神聖信念處於危險中,我們會進入傳教士模式:我們會布道,保護並宣揚我們的理想。當我們在別人的論據看到瑕疵時,我們會進入檢察官模式:我們列舉理由來證明別人是錯的,並且打贏這個案子。我們在尋求贏得群眾支持時,會轉換到政治人物模式:我們爭取遊說選民的認同。風險在於我們是如此深陷於宣揚我們是對的、控訴那些錯了的人,並且以政治行動爭取支持,以至於我們根本沒費心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觀點。
10
月
24
Vic
閱讀完畢
朋友原來是天生的:鄧巴數字與友誼成功的七大支柱
10
月
17
Vic
閱讀完畢
逆思維: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
09
月
28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大腦的緊張開關壞掉的話,就會在不需要緊張的狀況下持續緊張。 如果大腦緊張過度,就無法調節大腦網路的敏感程度,不停接收周遭的感受,被那些感受牽著鼻子走。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但緊張開關壞掉的人在危險者靠近時,反而會整個人僵住動彈不得,導致受對方任意使喚的可能性大增。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一般人見到充滿壓迫感的人時,會產生警戒提升緊張度,可以藉由「逃跑」或「戰鬥」保護自己。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這麼一來,就會自動產生「上下關係」,出現「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當「被支配者」因為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而變得無法篩選訊息,就會過度認真看待每一句話,成為「被騙」的受害者,也就是「被支配的一方」。 尤有甚者,因為高度緊張畏懼,因此極為不擅長面對充滿壓迫感的對象,無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主張,便容易受到支配而被牽著鼻子走。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如果「大腦的緊張開關」壞掉,而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就會經常畏懼對方、處處在意對方,成為「受支配的人」。 這樣的人容易處於高度緊張狀態而無法和大家打成一片,經常惶惶不安、小心翼翼對待他人,以「避免自己受到攻擊」或是「避免被討厭」。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想被充滿壓迫感的人認同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則會因為對方些微的態度受到影響。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不由得覺得自大的人「好像很厲害!」
Vic
閱讀完畢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雖然社會學學者已經闡明過「人類會互相影響」這個事實,但卻沒有一本書是由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學者做出相關說明。 原因在於: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學者的研究關注的是「個人」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因為在無意識的世界裡,大家都在「無」之中成為一體,應該充滿了安心感才是。 我在想,我無法感受到一絲一毫安心,會不會是因為某個人的意識讓我進入催眠狀態,在幻想世界中被迫扮演猴子的關係。 被施加暗示,被迫像猴子一樣氣得吱吱叫一點也不有趣。 可以輕鬆解除這種暗示的方法,就是在第二章裡也使用過的「真心話模式」。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當我們想著:「為什麼這個人可以做出這種沒常識的事情?」時,就是我們「想要將對方變成像我這樣有常識的人」的意識在運作。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一旦覺得「為什麼他會做出那種事?」或「為什麼那個人不想想別人的感受?」一股煩躁感湧上的瞬間,只要默念這段句子,就能在對方和自己之間劃出一條界線,讓想法轉變成「咦?那個人怎麼樣其實也沒差嘛!」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當你覺得自己好像即將陷入「為什麼那個人會這樣」的想法時,就試著默念以下這段句子:「我不懂對方在想什麼,而且我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懂」。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語言智商失控,產生許多模擬情境,操作智商卻來不及整理,腦海中資訊氾濫,因而陷入對過去、現在、未來的不安與不愉快之中。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我問:「心啊!每當我想要忽視,就會湧起蔑視母親的罪惡感!」 心又教我:「那股罪惡感正是母親植入的感覺,所以可以忽視沒有關係!」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是不是有人在干擾?」
Vic
新增了劃線
你的感受不是你的感受
大嶋信頼
一旦牆築好了,就無法再入侵壓榨對方,所以沒有良心的人會為了阻止這種事發生,對你施加「要是築起保護牆、劃出界線,你就會變得很孤單喔~」的暗示。 在開始想要顧慮對方的感受時,只要默念「自我防護!」自然就會充滿自信。這麼一來,沒有良心的人便會離開我們身邊。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