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很有系統的呈現了柬埔寨的全貌,從歷史發展、經濟、國際影響、教育、民族性等。很忠實的書寫了各個面向,也整理了相當豐富的史料與研究資料。當然這本書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觀點來看柬埔寨這個國家,如同書裡說道:「法國社會學者Serge Thion說得十分貼切:『解釋柬埔寨基本上是外國人的事。一個世紀以來,外國人提出各種解釋』」(p.402)。我在前往柬埔寨之前曾閱讀此書,當時給他四顆星,在親自拜訪柬埔寨之後,重讀此書,我給他五顆星,因為對許多書中的段落真的是點頭如搗蒜,尤其是有關教育問題及民族性的部分。在實際走訪這個國家並了解赤柬的歷史之後,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充滿了負面,畢竟柬埔寨的歷史,真的有太多黑暗的過去,充滿矛盾的政府與人民至今仍未完全找到自己的方向,可最終還是希望可以看到一線曙光,那便是「教育」。我想一切的改革都必須從教育開始,如同書裡說道:「除非『改革教育體系』,否則柬埔寨將無法成長。」(p.267)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有這麼多來自世界各國的NGO組織積極介入柬埔寨教育的原因,希望透過教育扶植柬埔寨新生代以自己的力量去改變自己的國家。
滿有趣的一本書,一個德國人臥底中國團遊歐的遊記,雷克不是普通的歐洲人,他對中國有一定的理解,這本遊記依時序紀錄了歐遊行程所見以及與導遊和團員的對話紀錄,偶爾穿插雷克自己的回憶,歐洲人看中國人,中國人看歐洲人,歐洲人看自己歐洲人,中國人看自己中國人,不同文化下的對比或是對自己自身文化的看法,提供了許多有趣的觀點,更不時地直接點出現實面(這本書如果要在中國出版可能很多段落都要被「河蟹」掉了)。遊記的第二部分,是雷克在歐洲之旅過後特地來到中國拜訪幾位團員及團員的家人,為了更深入了解他們平日的生活以及家庭背景,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也讓這本遊記書更有溫度。
乍看書封,原以為《情感設計》這本書和其他設計書差不多,坊間實在有太多設計書,打著各先進國家的名號,然後放上一堆照片稍作分類就自以為可以稱作是一本談論設計的書籍,實在可笑。一開始對總是對那類圖片繁多的設計書感到很新鮮,可是看多了就對這種浮濫感到反胃,反倒想要知道更多設計背後那些不是圖像所能傳達的思考脈絡。
然而這本書的特色正好相反,它是一本以理論為主的書籍,少少的圖片只是為了輔佐論文而出現的,整本書的重點仍在於作者所提出來的理論,分析產出一項設計產品,其背後多層次的脈絡,不論是設計科系學生或是已經投入職場的設計師都值得一讀。唯一的缺點有二,其一是排版的問題,上方留白部分過多而字體卻又過小,以至於產生閱讀上的困難,若能重新調整版面,是否這本書可以變得更加輕薄好讀呢?其二,如果能將書中所附加的這些作品黑白照,以彩色呈現,並且放大至占頁面1/3或甚至全頁的大小,是否輔助說明的效果會更好。
花了三天把這本九把刀迷大力推薦的小說看完,比起前作,這本書的故事結構較為完整,敘事處理也較有條不紊,九把刀以第一人稱敘述之,讓讀者將自己當作主角,透過黑暗的思想與不安的舉動,不斷的向內心底處深掘,並試探自己心理禁錮的黑暗邊界。 就像一部劇情緊湊的電影,可惜我覺得片中的角色牽涉情慾及殺人的部分,都給予得太多,我認為可以再更精簡,讓焦點集中在某些角色,回想到九把刀在序中就有寫道這本小說有受日本電影《大逃殺》的影響,因此我似乎能較為釋懷。兩個故事之間,架構與角色構成屬不同調,最後雖都走向屍體和殺戮,但故事最後帶出來的底蘊和後勁卻大不相同,《大逃殺》在深層的故事意義上是比較有力的,《樓下的房客》讀完的感覺卻是「我看完一個人玩借刀殺人的遊戲」,然後就什麼也沒了。
書中這句話一直深烙我心:「山徑讓人用腳走、用眼看、用心去體會。」
比爾是一位後天的盲人,但是他的心不盲,他並沒有因為殘缺而感到無力,反而立志走完阿帕拉契山徑全程,做到連正常人都不一定做得到的事,你不妨蒙上眼睛在自己房間走上一圈,即便是你再熟悉的環境,過程中也必定是充滿遲疑。然而對比爾更是如此,他的每一步踏出都如履薄冰,尤其在寒暑交迫、崎石遍布、萬丈深淵的山徑中,對他而言,向前一步是慶幸,是一次勝利。
他用聽覺去感受身邊週遭的景物,藉由風聲知道自己行經的地方是針葉林、闊葉林、曠野一片,還是如畫春山,阿帕拉契山徑每天都有不同的雲彩、山色、路程和天候,在那之中不管蟲鳴鳥叫,清風送爽,抑或寒流苦雨、冰天雪地,都是絕妙難得的體會、反思與靈命的成長,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在於過程之美,比爾因希望與行動,而增添生命軌跡上的美麗雲彩,人生的豐富何嘗不是置自己於各種考驗試鍊中,藉由行動過程所帶給生命的洗禮和鍛鍊,帶來生命意外而又豐富的收穫。
他曾在攝氏零度以下的天氣涉過急流,也曾經失足差點把腿摔斷,更差點失溫而死,還獨自在山徑上與熊面對面僵持。然而登山的過程中難免都有危險,就算是一般明眼人都要準備得很周詳,更何況是盲人,他們可要比一般人有更多的準備,當然更少不了堅韌的體力、意志力與毅力,這種排除萬難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能完成山徑之旅,我覺得周圍的支持者是很重要的因素,不論是貼身的導盲犬、鼓勵他的朋友、正面報導的媒體、同行的山友、後援會等等,甚至是他的兒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是促使他從失敗中站起來的重要力量,所以當我們身邊週遭有人像比爾一樣遭遇到困難的時候,身為朋友的我們,別忘了拉他們一把,為他們加油,給予百分之百的鼓勵與支持,協助他們解決困難、走出陰霾。
比爾的故事,證明了生理殘缺非殘障,心理障礙才是真正的殘障。一位視障者仍然可以完成甚至連明眼人都無法做到的事,他可以用心靈的雙眼,走完山徑全程,只要心理健康、積極,殘障者依然可以做他想做的事。如同比爾說的:「答案不在山徑上而在你自己身上,若是不敢面對自己,就算是登上了卡他丁山也不管用。」
我們看看這世界,瞧瞧光明面,其實並不是每件事都如你想得那般糟,毛毛蟲也須努力掙脫出蛹殼才能變成翩翩彩蝶;麥子也得忍過寒冬才能在春天成長茁壯,每一件事物雖然都有黑暗面,但卻也存在著光明面,而不是永遠籠罩在愁雲之下的,我相信抱持著樂觀的態度,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刻。如同書中所述:「你無須去走阿帕拉契山徑才能尋找到自我,只需要敢於面對現實的世界,許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平穩的生活是生活,困頓的生活也是生活,畢竟「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在遇到任何困難時,應該效法作者,走出黑暗的一面。
人生的旅程就像在走阿帕拉契山徑,漫長而又艱辛,就像一座山被征服了,但前面又有另一座山在等著你攀爬,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就像比爾一樣,對於未來的任何一步都充滿著不確定感,只有憑著信心前行,靠著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才能克服山徑上的烈日、冷風、疲憊、饑渴、恐懼等肉體上的軟弱和痛苦,當人藉著意念的改變,先戰勝自己,才能戰勝環境及高山峻嶺,最後達到所企求的理想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