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下載 App
活動
書籍
暢銷排行
最新書籍
熱門書籍
編輯嚴選
書評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8
書本
0
追蹤
0
粉絲
writer1116
個人書櫃
個人書櫃
劃線註記
完讀書評
閱讀時間軸
閱讀書單
12
月
14
writer1116
閱讀完畢
以學術為志業
04
月
25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以學術為志業
馬克斯.韋伯
的社會學工作的人,
03
月
05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解決之道,在於正視上述「人之所以為人」的面向究竟該如何理解。一個關鍵的想法是: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他不能被任何「方面」所支配與窮盡,反而可以對自己各個方面的特色有所認知、詮釋、評價,甚至於改變。一方面,他在現實中生活,身上各式各樣的身分、特色與經驗由他人或者社會賦予含意;由於這些身分、特色與經驗不可能是一樣的,社會所賦予的含意也就經常不是平等的。要求平等,正是試圖打破社會成見、習俗與制度強加給當事人身上各種特色的各種不平等的含意。但是另一方面,個人又是在「過」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這生活的主體,對於自己是誰、對於自己在做的事情,會根據自己的意圖與目的,持有自己的理解(認知、詮釋、評價、創造),不會等同於這些外加的標籤,也不會等於這些標籤的總和,甚至於根本不願意認同這些標籤。在一個不平等的社會環境裡,個人身上的標籤帶給他不平等的身分。如何排除這種社會環境的影響,讓當事人自己的觀點與詮釋能夠成立、彰顯,正是追求平等的一個主要考慮所在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前面的思想史敘述已經提到,歷史上有過幾類說法,試圖指出人「作為人」所具有的某一種本質性的特色或者地位,具備毋庸置疑的普遍性。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這樣子來看,人並不是因為有了理性、天賦權利、自主性等等特質,才取得平等的地位,而是要先被視為平等的主體,這些特質或能力才「算數」、才能成長、發揮。而擁有了主體的地位之後,當事人才能意識到,追求理想的生活是她的終極利益所在、這種最基本的利益才有機會實現。其實,否定一個人和其他人平等,通常並不是因為他真的缺少了某種上述的特質,或是身上有什麼不同的特質,而只是因為否定者(通常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他們視為被界定的對象,不願意他們取得按照己意「過出自己人生」的機會、實現他們最重要的利益。這種否定,只是意在剝奪。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其實,這個關於平等的想法,並沒有違背平等概念的「方面」邏輯。它的意思可以這樣了解:在某個仍待指明確定的方面,人需要被視為平等,並且由於這個方面極為根本、對人之所以成為「人」極度重要,人在這方面的平等不僅不依靠身上的各類經驗性特色(無論先天或者後天),並且根本與你可能加以客觀指認的特色及差異無關。論者會說,這樣的平等主張,當然不是容易證明的。它好像是說,我們並不需要先找到什麼明確的指標或尺度,就可以斷言所有人的平等。這種似乎先驗、可是又不待形上證明的信念,該如何理解?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基於這個概念性的考慮,不少哲學家強調,「平等」永遠是指「某個方面的平等」,而不能當作一種一般、抽象的狀態來理解:所謂「平等這回事本身」(equality as such),其實是一個沒有意義的概念。即使是最激進的平等主義,所要求的平等往往也只是─當事者所重視的─某個具體、特定的方面的平等,而不可能是所有方面,或者並無特定方面可言的泛泛平等。
02
月
25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帶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二五三號六樓之一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
02
月
24
writer1116
閱讀完畢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不同的人,神會量給他不同的環境。看似不幸,其實仍是祝福滿滿吧!盼望這本書也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能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帶給每一位讀者「祝福滿滿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版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數位版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你不知道的台灣:校園奇案
管仁健
數位
02
月
21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循著相互原則所要求的模式,這種捲入了不同觀點與主體以追求認可的過程,大致上具有如下的特色: 1. 這個過程並不設定一種抽離的主體,而是從具體特定的主體出發,不僅避免了哲學上的多餘假定,也明確表達了對於個人的特殊性有所尊重; 2. 這個過程所處理和接納的理由,並不是另有獨立源頭的、其妥當性業已獲得先然保證的理由,而是有條件的(contingent)、經建構而逐漸形成的理由,從而容許個人的自主性在思考理由與評價理由時,有其發揮的機會; 3. 這個過程承認,主體之間的差異為各造的理由之所以相異的正當原因,因此它所面對的理由照顧到了差異,從而容許多元的存在; 4. 這個過程也注意到,歷史文化情境脈絡等的相對性,乃是造成理由之相異的一個正當原因,因此必須面對與跨越,從而有助於引入更豐富的思考資源; 5. 這個過程要求人們作為理由的提供者與評價者,具有平等的權利與地位;這種權利與地位的平等,建立在意見、利害、身分,以及生活的經驗(以及其詮釋)應該受到平等的關懷與尊重。這說明,平等在此的意義不止於形式的平等。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相互原則所要求的理由,是其他人從一己的視野出發即能接受的理由,葛特曼與湯普蓀稱之為相互可接受的(mutually acceptable);而超然原則所要求的理由,則是一般性的、超越性的理由,需要各造壓制或者擺脫了個人獨特視野的局限之後才能認可,兩位作者稱之為普遍可證明的(universally justifiable)。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四、承認他者的普遍主義與超越他者的普遍主義 那麼說理要如何以承認為途徑,建立互為主觀的視野?在進入討論之前,有必要先區分三種對於他者─也即是對於承認─的態度。 依照上文,「承認」即是承認他者,承認他者與自己分享一套說理的義務、規範與資源,在一個互為主體的架構之內,形成具有普遍性的判斷。但在這個途徑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可能,與它適成對比,須要加以區分。一條途徑是拒絕承認他者,以此拒絕說理,也拒絕普遍主義。此途繼續讓個別主體享受充分的自我確定,與他者展開生死鬥爭,自身以「普遍」自居,卻以降服對方為志。近代各種形式的「文化政治」,常是採取此一進路。另外一條途徑,則是迴避對他者的承認,但肯定普遍性。此途同樣不去鬆動個別的主體自身的封閉性的自我確定,但轉而追求一種中立、超然的普遍性,以資壓抑自我與他者之間差別的意義。這兩種途徑即使對普遍主義的態度相反,卻都堅守著主體性,拒絕了說理的可能。 在此,我們先區辨中立的普遍主義與承認的普遍主義。下一節,再探討文化政治對普遍主義的批駁;我們會看到,文化政治的批評實際來自誤解了普遍主義。 要求理由「互為主觀」與要求理由「超然中立」,其間構成有趣而富啟發性的對比。葛特曼與湯普蓀曾將民主社會中的說理所訴諸的「理由」背後的原則分為三類:利害(prudence)、相互(reciprocity)與超然(impartiality)12。這三種原則對於理由如何構成,以及各種理由所預設的對於人與理性的理解,有不同的規定。利害原則要求理由必須「相互有利」(mutually advantageous),各造根據自己的利害計算,也就是考慮自己的實力、成本與可望收穫,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說理,最後達成的協議乃是在現狀之下對雙方各自最有利的判斷。這種說理過程所根據的理由(利害),都是雙方可以理解並且願意接受為理由,並沒有以一己的成見偏見獨斷獨行,也容許他者在討價還價過程中扮演充分的角色,並沒有霸道地加以忽視。但是,這種理由所反映的僅是各個個人的私利以及其間的比較,對於「對」與「好」作了最褊狹的解讀。同時這種說理還假定,提供理由的各造只關心自己的利益,「他者」其實只是籌碼的擁有人,他的意義是由手裡籌碼的數量所界定的;在這個意義下將他者列入考量,無足以保證我不是在「我族中心」的範疇之內計算和思考,因為他的存在,可以化約為一堆籌碼與一組量化了的利害而已,與我的利害同質,只有量的差異。這種關於理由以及人的理解,都太簡化而且單薄,其實並沒有真實完整地處理我與他者的關係。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要求理由「互為主觀」與要求理由「超然中立」,其間構成有趣而富啟發性的對比。葛特曼與湯普蓀曾將民主社會中的說理所訴諸的「理由」背後的原則分為三類:利害(prudence)、相互(reciprocity)與超然(impartiality)12。這三種原則對於理由如何構成,以及各種理由所預設的對於人與理性的理解,有不同的規定。利害原則要求理由必須「相互有利」(mutually advantageous),各造根據自己的利害計算,也就是考慮自己的實力、成本與可望收穫,進行討價還價式的說理,最後達成的協議乃是在現狀之下對雙方各自最有利的判斷。這種說理過程所根據的理由(利害),都是雙方可以理解並且願意接受為理由,並沒有以一己的成見偏見獨斷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必須說明,在這裡所謂要另一個人「接受」我的理由才算承認我,邏輯上其實是過高的要求。這牽涉到「承認」是承認什麼?筆者認為,承認指的是承認對方為一己的信念與行為提供理由的能力,以及承認對方所提供的理由值得考慮。至於考慮之後是否接受,倒是次要的事情。那麼為什麼黑格爾要提出這種比較強的「承認」概念呢?那是因為:要讓承認僅只涵蘊「值得考慮」而不進一步涵蘊「同意」,也就是進入說理而不是單純的認可或者接受(認可或接受都可以透過欺騙、脅迫而更輕易地達成),需要承認的雙方擁有更多、更厚的說理基礎與說理的意願跟空間;尤其關鍵的是,需要對於理由的普遍性有所掌握,不能再認為理由僅是主觀的、特屬於當事個人的認知或者選擇。可是在自我意識的階段,理由的互為主觀性格並沒有出現;相反,由於自我意識僅指個人的獨立自足,而它所需要的承認乃是為了確證這種獨立自足,於是要求承認變成了要求同意「我的」理由,即便這種理由已經超越了(有機)生命所決定的欲望(恣意)層次。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理由原本便不同於欲望和偏好,必須訴諸超越了個別主體的標準,容許他人的檢驗與討論,也就是具有某種「互為主體」的性格。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而要證實這一點,便既不能依靠對象本身、當然更不能訴諸欲望。現在需要的是「承認」:由另外一個有能力提供理由的主體,來承認這個主體所提供的理由確實說得上是理由。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既然如此,洪內特對於上述問題(III),答案也很清楚的是否定的。和傅瑞澤一樣,他根本不認為承認的正當性涉及評價意義的推許(或者說對於文化特色本身的推許)。承認,並不涵蘊正面積極的評價。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經過層層剝離,洪內特認為,對於文化特色本身,不可能在規範層面上要求給予正面的評價推許。充其量,規範上只能要求人們對於特殊文化特色給予善意的注意,以便進行評價。如果文化特色適用一項獨立的第四項承認原則,其要求也只能限於這個程度(168-169)。換言之,洪內特清楚將承認的問題局限在對待方式、而不是評價的層面上。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洪內特也強調,個人的自主性之實現,有賴於提供承認的對方也是自主的,言下之意是基於平等自主性而建立的承認,本身即帶有內建的規範要求(259)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洪內特在兩個層面,說明承認何以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這種核心的地位,一個是經驗的,一個是規範的。在經驗層次,他從社會理論與道德心理學著手。他認為,社會衝突的道德內容,必須用「承認」來展示和處理。
writer1116
新增了劃線
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
錢永祥
判準並不涉及實質價值,而是根據「對等參與」受到了什麼阻礙或者扭曲來判定
個人
個人書櫃
關注動態
書單
書評
瀏覽
書籍
熱門書籍
最新書籍
編輯嚴選
書單
熱門書單
最新書單
編輯嚴選
網站導覽
買書
看書
閱讀最前線
會員中心
會員中心
登出
×
活動開催中!
Readmoo 祝您猴年行大運!
新年期間 Readmoo 讀墨電子書全站3本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