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看了。太憂傷了。以節制、流暢、精確,刻畫出疼痛與快活之間來回擺盪的絕頂聰明菁英、同輩與後繼者,人生走向無意義與麻木的精神軌跡。作者寺尾哲也於後記所述貫穿了一切:「或許『清醒』的步驟就是這樣:先是對於一切發生的徹底否定,接著因蒙受了現實的利益而軟化,最後等到一切都忘得差不多後,又開始迷茫起來。因抱持的情感太互相違背,以至於不管發生了什麼,都會同時引發痛感和喜悅。」對我來說,書中所提到的同志,尤其是理工科金字塔頂端的同志,不完全是出自想要刻劃性少數的議題。一切都存在於接納與排拒的種種努力,種種羞辱與被羞辱,支配與掌控的安全感,及存在於階級和成績之間,無法迴避的比較與權力,迷戀和自棄。權力能帶來快樂嗎?憑藉智力,用生命掙得的巨額財富能平復、撫慰所有一路走來的傷害嗎?我想作者想要讓讀者去思考的,終極地圍繞在這兩個深層的問題。
這是一本哀悼之書。哀悼曾經令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天才光環,哀悼逝去的青春,哀悼所有不值得與遲來回饋的付出。
這幾天讀完了《關係免疫力》,要來推薦給大家。封面老實說不是喜歡的風格,但當初在書店被副標「建立有韌性的人際關係」、「修復情感裂縫」吸引,翻閱就浮現「這是現階段的我需要的書」,立即搜尋買下電子書。才看一部份就覺得很值得。
對於理解跟嘗試開放式關係,以及讓「交往」跟「重要他人」可以脫鉤,是我自己這兩年來努力的課題。雖然身邊大多朋友都困惑不解,無法接受為什麼我要在對象身上耗費那麼多心力與時間溝通,但很素樸的想法是:交往/親密關係結束,不意味就要從此形同陌路。如果可以有意識與意願地去理解、嘗試跟維護彼此的安全感,修復關係,或者把交往的框架拿掉,繼續經營關係,為彼此撐出自由自在的空間還,勇於面對關係衝突與矛盾,保持關係品質的投入,這樣可能是我個人理想的關係型態。
我邊讀也得以邊回顧與思考我的感情觀,過往跟不同人的互動形式,一些無法自我察覺的盲點跟迷思,釐清自己情緒焦慮、行為模式背後隱藏的恐懼等等。對我這樣沒有心理學背景的一般讀者來說,易懂也很有幫助。
當然我也認同作者書中重複的提醒:如果你的關係涉及精神或肢體的虐待、暴力,是不健康,甚至權力極度不對等的關係,那應該尋找社工、心理精神領域專業者的支援與協助。本書(以及任何書)都不應該被放上神殿,或作為人生困境的萬靈丹。
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需要的人參考與理解的不同切入點,促使讀者反思與行動,創造現狀之外的可能性。但這本書翻譯絕妙,完全不枯燥,非常推薦。
-------------
以下是大量書摘
---------------
「彼此會陷入爭吵中,大多因為發現感情變淡了,所以想要重建連結感。不管表面上在吵什麼,我們內心都想問對方:『我可以依靠你嗎?呼救時你會回應嗎?我對你重要嗎?你能給我安全感嗎?』」
「冷漠比拒絕更加有破壞力
沒有適時回應連結請求,對方甚至會有被情感遺棄(emotional abandonment)的心情,這對關係的殺傷力非常大。過去曾被遺棄的人,會特別被你不回應的態度所傷。過去的心理創傷會被情感遺棄再次挖出,對對方的信任感也會開始流失。有時我們不回應對方的請求,其實是在『築牆』(stonewalling)。根據高特曼博士的研究,築牆是關係中的『災難四騎士』之一,其他三項則是批評(criticism)、蔑視(contempt)和防禦(defensiveness)。」
「在必要的時刻,對不公不義之事憤恨不平,能保護自己或他人。在憤怒的驅使下,我們拿出勇氣、採取行動反制不合理的對待。憤怒有助於自保,主要是因為,它能切斷彼此在心理上和情緒上的連結,也阻斷了同理心。」
「人們總是覺得,找出需求、理直氣壯表達出來非常困難。我們從小到大總是被教導,在關係中提出需求是羞恥的事,所以總是難以啟齒。在文化制約下,我們過度重視某些特質,如獨立和自立自強,不鼓勵人們相互依賴和產生連結。」
「『每個人都是一座自給自足的島嶼』,這種觀念害人不淺。我們很容易因此否認自己有關係上的需求,甚至會忽視或批評它們,說那些都是不正常、有違自然又不健康的過分要求。我們還會汙衊有關係需求的人,羞辱對方,說她『老是在討拍』。有趣的是,是否真有人不大需要『討拍』?像這種沒有基本關係需求的人,又該怎麼稱呼他?其實需求就像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是人的天性。尤其女性在社會期待下,總是不斷在滿足他人的需求,但貶低自己的需求,所以更難發現並解決關係問題。面對自己的需求,不要壓抑,才能確切找出問題,並且表達出來。接下來,就可以觀察它們會如何影響自己和這段關係。假如一開始就貶低需求,就算後來有意識到問題,也會自我批判,覺得它們不合理。」
「把自己和對方的需求當成是錯的、不合理的,的確是個好方法,可以安慰自己不去提出要求,但也容易導致關係出現裂痕。」
「人們總是相信,要滿足關係需求,一定得有人犧牲,就像零和遊戲一樣。不過,我們得學會探討彼此的需求,才能體會到,在韌性關係裡,滿足彼此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雙贏策略。一方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兩個人都是輸家。」
「很多人常常誤以為『愛別人之前,必須先愛自己』。這個想法在許多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但其實沒有確實的證據支持它,的確,只要個人有些創傷沒有修復,就無法維持彼此的安全感與連結感,但對許多人而言,愛人不一定得先愛自己。事實上,通常我們是『透過』愛人以及被愛來學會如何愛自己。」
「以愛對待他人,當中包括尊重、善意、公平與同情心。」
「愛之所以能發揮改變的力量,是因為它能消除羞愧感。」
「沒整理好自己的想法與感覺,還利用對方來幫助我們進行釐清,那討論過程一定會傷害到對方。想到什麼就脫口而出,一定會不小心就流露出自己的恐懼或敏感的情緒,不僅自己會後悔,對方也會疲於應付。」
「......我們也不知道如何坦然地結束關係。我們最擅長的反而是在彼此最脆弱的時刻互相傷害。
想想看那些描述分手的用語,都不是很得體,比如『甩掉某人』(對方又不是垃圾),或是『我們玩完了』(又不是一場遊戲),還有『對方不再愛我了』(又不是所有關係註定不會變)。
許多約會專家還會教我們一些不得體的方法:故意已讀不回、提出任性的要求,好讓自己的地位與權力高過對方。因此,我們都應該學習坦然地結束伴侶關係。」
「許多人會覺得,對於主動提出分手的人,這種協議既不合理也不公平。一旦關係結束,就應該沒有責任去照顧對方。但是,曾經是我們親密伴侶的人,現在陷入痛苦的情緒當中,分手緩衝期可說是減輕傷害最基本的辦法了。在文化長期的影響下,大家都把傷人的行為當作小事,所以當有人想付出一點努力保護對方脆弱的一面時,還會被當成怪人。改變無可避免。不論你的期望如何,你自己以及身邊的人都不可能永遠不變。我們唯一能選擇的,不是改變與否,而是如何面對改變。」
沒想到這本同事借我的電子書,居然會超越《女力告白》變成今年讀到最愛的書之一。
原先很擔心是異男作者出於文化差異陷入自怨自艾的枯燥個人生命史murmur(高中看電影《葉問》就覺得根本是被嘲笑「東亞病夫」的自卑怨恨情結,所扭曲強化而成的超級愛國主義英雄故事,過度營造敵惡我善二元對立,宣傳中國最大最強,很不喜歡),結果根本喜出望外地好看!!
這本書筆調詳實,誠摯卻輕鬆有趣,哈哈大笑的同時又能保有知性,深入瞭解殖民戰爭的歷史、「東方主義」造就的刻板印象、國族想像與階級、移民家庭史、族群婚配市場、亞洲女性身體意象的性化與商品化,加上作者巧妙融合自我認同歷程與文化觀察,是一本好看的文化人類學經典之作!
------書摘------
「身為亞裔年輕人,我不得不面對更深的不安。當然我現在已經明白,那樣的自我評價某部分受到我從小被灌輸的文化所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吸收了周遭流傳的神話,從特定的時空稜鏡折射出我們的個人視野。」
•
「我們就活在一個暗流湧動的世界中,那些不成熟的偏見總會存在,時不時就浮出水面。雷蒙和我都問了彼此無法回答的問題:當你符合其中一項刻板印象,就表示其他面向都符合嗎?躲開其中一個刻板印象,代表也可以躲避其他那些嗎?我們又該如何處置那種看似蘊含真理的刻板印象和神話?」
•
「有時候就會這樣,你可能會誤解生活的全部,誤讀每一件事。也許當時你只是透過某個特殊鏡頭向外看,一切事物所見都扭曲了,然後有一天,如果你幸運的話,鏡頭會掉落,即使只是短短一瞬,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還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鏡頭,你會看到許多不同的顏色、不同的濃淡,甚至完全相反的景象,發現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生活只是想像和虛構。要小心這種單一的詮釋啊。」
ㄧAlex Tizon,《亞洲男人的美國生存紀事》
我很意外自己會這麼說,但:這本書真的好好看!熬過前面部分的怪獸特攝片介紹(我真的不是怪獸迷,但作者補充二戰後的時代背景及當時社會集體心理狀態,如何催生怪獸的概念,意外引起廣大歡迎,這個很有趣)才發現裡面無所不包,知識淵博。
除了怪獸文化的作品與脈絡,作者後來一路講到二手書店發掘的奇書、經典科幻作品(台灣也有!不可思議)到反烏托邦小說(華氏451度),讀到後來心跳加速。
唐澄暐文氣甚好,親切不失幽默,時常加入讓人讀完莞爾一笑的童年想像或經驗,還有括號碎碎念,超可愛。論述引申也有理有據,考據詳實,分享他看見各種文本如何折射出現實世界,扣連與之相應的殖民統治歷史、國際事件、族群認同,還有面對獨裁/自由、末日預言、階級剝削(外星人殖民地球人或是地球人奴役山椒魚)、人與環境、地球與宇宙萬物的關係......等種種反思。恍惚間,有如在讀暗戀的功課好同學,用心寫的好看週記。會找時間重讀。怦然心動推薦。
身為散文讀者,既渴望作者能真摯分享那些別於常人的生命經驗,又畏怯作者使用文字過於自我膨脹與不節制:無論是歡欣之情高漲到周遭世界都猶如淪落為配角,記載讀者無法共感的小確幸,又或是哀怨之氣低迴瀰漫整條路,憎恨滿溢卻流失意義。
莉敏卻兩種地雷都避開了:行文節制有度,又從生命的痛楚與荒誕、與家人的互動裡,找到一種萃取往事影子色澤的方式,呈現在讀者之前。
無論是童年時期的性騷擾事件、青春期後的性格轉變、校園生活的邊緣、家人的素描、工作歷程,其間簡約靈動的語句,真切描繪與敘述,恰到好處的結尾,讓我深夜一口氣就讀完。尤其大力推薦 ⟨不散⟩。
在 ⟨瞪鞋⟩這篇,她寫到必須穿越老厝倒垃圾的驚疑,「佑我平安穿越黑暗傾頹」。我祝願她與小傢伙都能夠一再穿越,抵達有光線與風之處。
2021Readmoo線上國際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