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讀書評

以母之名

《以母之名》的書評

“別的小孩出生是證明他們父母的愛,只有我的出生是證明他們犯下的罪。“

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的時期,白人和黑人是不容許結合的,更不要說生下混血的小孩。因此,Trevor的存在本身便是犯罪的證明,他的母親是當地的黑人,而父親是個瑞士的白人。所以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才會叫做Born A Crime. 這樣的法律在今日毋寧是荒謬的,但是在南非實施的46年期間這是確確實實的現實。Trevor的母親當然知道這個事實,她是有意識地選擇生下Trevor,不是意外,也不是没有選擇。

“我媽曾經跟我說:「我選擇生你是因為,我希望有個我可以愛也會無條件愛我的人。」我是她尋找歸屬感的產物,她從來沒有感覺她屬於任何地方。”

Trevor Noah是一位我非常喜愛的單口喜劇演員(Stand-Up Comedian),他的表演非常有深度,即傳達了觀點,又引人發笑;他對事情的切入點十分有趣,即便是悲慘黑暗的主題,他總是有辦法讓你看到幽默和正向的一面。不像很多其他喜劇演員,喜歡灑狗血,說一些腥羶色的笑話,動不動就爆粗口;Trevor的表演中其實傳達了很多他的政治觀點,社會觀察,非常能夠打動人心,逗得觀眾哄堂大笑。

“如果你是美國原住民,你向野狼禱告,你就是野蠻人;如果你是非洲人,你向你的祖先禱告,你就是原始人;但是當白人向一個可以把水變成酒的傢伙禱告,那麼,這只是剛好正常而已。“

他獨特的南非式的幽默感,當然跟他的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而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他的母親絕對是形塑今日的他最重要的人。他母親的教養方式雖然有嚴厲的部份,但也是充滿想像力的;她清楚地知道她希望小孩長成的樣子,在有限的資源下,她也充分給予他成長所需要的養分。她固執努力,她好強倔強,她樂觀正向,她也瘋狂浪漫。他們母子的關係親密,但不是互相牽制;她鼓勵他探索世界,也教導他挑戰世間的各種成見,開創無限的可能性。
“她早在自由還不存在的時候,就教導我如何過著自由的生活。”

“「我知道你認為我是個神經兮兮、成天嘮叨的老娘,」她說:「但是你忘了我對你這麼嚴格跟給你這麼多處罰的原因是因為我愛你。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於愛。如果我不處罰你,這世界會更嚴厲的教訓你,這世界一點都不愛你,當警察抓你的時候,他們一點都不愛你。我打你是想要救你,他們打你是想要毀了你。」”

“如果說我媽有一個終極目標,那就是釋放我的心智。我媽把我當大人一樣跟我講話,這很少見。“

在種族隔離的政策下,作為一個混血兒的生活和成長當然是辛苦的;但在他母親形塑他的世界觀裡,他還是能夠快樂而自在地成長,外界的歧視和不合理並没有對他造成太多的困擾。除了大量的愛之外,母親讓他了解到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被外界所定義的,並不是基於一個人的膚色,人的價值是可以自己定義的。

“我遇過最難處理的事,就是成長期間所有的有色人對我的敵意。它讓我明白,做一個外來的局內人,比做一個內部的局外人來得容易。”

“統治者利用了那份嫌惡,繼續分化與征服這些少數族群。所有的非白人都被系統化的分成各種族群與子族群,接著這些族群被給予不同程度的權利與特權,讓他們繼續敵對彼此。“

在南非這個多種族和多語言的社會裡,Trevor從很小就深知語言和溝通的重要性,一旦說了對方的語言,很多事情就非常容易溝通,問題也很容易迎刃而解。因為環境,因為母親的培養,加上他的語言天份,他輕鬆地遊走在多種語言之間。

“我的膚色不會改變,但我能改變你對我膚色的看法。我也許看起來不像你,但如果我說話像你,我和你就是同一類人。”

掌握了語言,還必須對身處的環境有非常敏銳的觀察,對世界有無盡的好奇心,和願意同理他人的情懷。

“一個訪問通常會給你事實與資訊,但是我真正要的並不是事實與資訊,我要的是一種連結,訪問並不是連結。連結是在沈默中滋長的,你花時間與人相處,你觀察他們、與他們互動,然後你才會了解他們──這就是種族隔離制度從我們身上所剝奪的「相處的時間」。你無法靠訪問彌補這些時間,但我到後來才明白這點。”

在他的成長過程當中,父親有很長一段時間是缺席的,因為當時的政治因素,也因為人生際遇的無常。他的母親鼓勵他保持和父親的聯繫,他們之間並没有任何的責任與義務,維持這樣的連繫就如同在自畫像加上了背景,勾勒出更清晰的人生輪廓。

「這不是你知道你是誰的問題,是讓他知道你是誰、讓你知道他是誰的問題。太多人都在沒有父親的狀態下長大,以至於他們終其一生都對他們的父親及父親這個角色抱持著錯誤的幻想。你必須找到你的父親,你必須讓他看到你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必須完成你跟他之間的故事。」

在母親刻意維護的充滿愛與安全感的環境下長大,才能無懼地向外探索。雖然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母親的保護傘没有辦法一直保護他和她自己,不過生命的韌性已經生根茁壯,他也慢慢長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一個暴力的家庭長大,你會在愛與恨中掙扎,因為你會愛一個你恨的人,或是恨一個你愛的人。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你想要活在一個好人壞人清楚分明的世界,這樣你不是恨他們就是愛他們,但是人性並非如此。”

“我很幸運從我媽那裡遺傳到了另一項特質──將生命苦痛拋在腦後的能力。我會記得導致痛苦的那個事件,但是我不會停留在痛苦上頭,我從不讓一個痛苦的回憶阻止我嘗試新的事物。”

我一直相信樂觀和正向是没有辦法用說教的方式被教導的,而是在生活中體驗而來的,如果你最信任和依賴的人,用生命親自示範了這樣的韌性,那麼還有什麼樣的人生難題是無法克服的呢?

“她總是說:「要從過去中學習,並因為你的過去而過得更好。」她會說:「但永遠不要為過去的事流淚,生命充滿了苦痛,讓這些苦痛鍛鍊你,但是不要執著於其上,不要憤世嫉俗。”

Trevor是一個非常會說故事的人,即便是悲劇也會讓你笑到流淚;我沒辦法在這裡複述千分之一的精彩和感動,和無數的令人笑到肚子發疼的小故事。非常推薦給正在生命中打結的朋友們,可以的話,用聽的更棒,在Audible上的有聲書是Trevor本人朗讀的,聽他說自己的故事感受更深,這是我最喜歡的有聲書之一。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

《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的書評

我是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的忠實書迷,很喜歡他獨特的報導紀實觀點,和充滿人道關懷的敘事手法。記者出身的他,為了寫一本書,他可以上山下海尋找受訪者(很多時候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和他們搏感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故事看似個人,但其實是時代的縮影。從「跳舞的熊」到「獨裁者的廚師」到「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他擅長於隱喻及對照,而非直接地控訴極權的殘暴和歷史的荒謬之處,即便在悲慘至極的歷史事件中也能找到寬慰人心的故事,和這些故事帶給人的力量。

本書作者跑遍俄國、烏克蘭、白俄羅斯及其他前蘇聯共和國,與一名又一名身分特別的廚師交談,這不僅是一本歷史書或報導文學,同時也是一本食譜。他走訪了在克里姆林宮擔任多年主廚的維克特.別瓦耶夫,跟另外幾場由俄國掀起的戰爭中的廚師聊過,也向車諾比或給太空人做飯的廚娘討教。

順著時間軸,這本書從末代沙皇到今日的領導人普丁,端出了18道菜(18個故事),描繪出在俄國的政治權力中心的廚房內吃些什麼?又發生了什麼事?在宮廷之外,有幾個章節也關注了在烏克蘭的大飢荒時代、列寧格勒圍城時期、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在雅爾達會議上、在俄軍入侵阿富汗的軍營中、在車諾比核災的事故發生現場、還有不斷地被俄國人驅逐出克里米亞家園的韃靼人和被送上太空的太空人,他們都吃些什麼?他們又告訴了我們什麼故事?

這本書中我非常喜歡的兩個人物,一位是「菲娜媽媽」,另一位是「妮娜媽媽」這兩位廚娘;前者是在第九篇故事中在人生走投無路之際自薦進入軍隊中工作的單親媽媽,後來因緣際會變成了幫太空人做飯的廚娘;後者則是在第十一篇中自願伴隨丈夫前往阿富汗前線工作,卻輾轉變成了幫士兵們做有媽媽味道飯菜的廚娘。她們的共通之處在於,成為廚娘並不在她們的人生規劃之中,卻因為人生的轉折,而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她們隨遇而安,在當下的處境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而且認真地面對現實的挑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最終在工作中找到了自我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

兩位都是遲暮的婦女,有自己生養的小孩。工作是為了生計才有辦法拉拔自己的孩子長大,她們是不折不扣的母親。而在那些被她們照顧的男孩們的眼中,她們也是他們的媽媽。這些年輕的男孩們被國家徵召,或為國家的願景而努力,或勇赴戰場打一場不知所謂的戰爭,很多時候遠離家人並不是自願的選擇。他們當中很多人還沒有真正的長大,也還沒有機會體驗人生,便被送往戰場赴死。看在兩位媽媽的眼底,自然是無比地疼惜,所以她們也竭盡所能地把他們當作自己孩子般的照顧,被這些男孩們喚為「媽媽」也是名符其實的。

兩位「媽媽」為男孩們做營養豐富又有「媽媽味道的菜餚」,並且發自內心地關心他們,願意傾聽他們的心事,觀察他們的情緒並給予盡可能的支持。她們不只照顧男孩們的胃,也撫慰了他們的心。這些離鄉背井的孩子們,也非常信任她們,視她們為自己母親般地傾吐內心。餐桌時分便成了男孩們可以短暫放鬆和滋養的場所,廚房也隨時展開大門接納他們的需求。我讀到兩位媽媽和男孩們互動的種種故事時,非常感動;我一直認為廚房和餐桌是家中最核心的場域,不只是肚腹的滿足而已,家人之間的互動和連結,常常是在飯桌上的談笑之間,人也特別容易在酒足飯飽之際放鬆地敞開心懷。

我特別喜歡「妮娜媽媽」,她在家中是個強勢的妻子和母親,而在阿富汗戰場上,她把她的強勢用在了幫年輕的士兵們爭取權益上,在不合理的情況下她會挺身而出,像是保護自己的孩子的母親般地跳出來為男孩們發聲,即便是在槍口下也毫不畏懼。她從一個全盤接受黨的說法的忠貞黨員,到了阿富汗前線之後親眼見證了真實世界並非黨所宣傳的那一套,從此之後她的思想全然改觀。

沙博爾夫斯基的筆下有許多這樣的小人物,由他們口中說出來的故事中拼湊出了一個時代的樣貌,和不同於歷史學家紀錄下來的視野。



午夜圖書館

《午夜圖書館》的書評


“其實回憶就和想像一樣,有太多是憑空捏造的,而不是世界真實的全貌,且讓諾拉代替我們穿梭生死之間,在每一個取捨中學會放下,直到了悟我們的現在是最壞的,卻也是最好的。”

我喜愛這本書的程度,讓我在聽完英文的有聲書之後,又找了中文譯本來讀。Audible上的聲音演員配的很好,英文用詞其實也不難,聽起來很過癮;不過,這本書很多地方可以停下來細細思考或做筆記,因此重讀文字的時候更有時間咀嚼體會。

“讀書多數時候,不一定可以幫我解決問題,但多數時候,讓我輕易逃離問題。而少數時候,當你可以短暫逃開,再回來的時候,你已經帶了答案,或者,答案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女主角諾拉35歲,她的人生充滿挫折,也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不被這個世界需要,因此她決定要自殺。在服下大量藥物之後,她處在生死之間的過渡地帶,來到了這個專屬於她的午夜圖書館。這個圖書館裡有她的悔恨之書:所有她曾經放棄過的選擇,所有其他可能的人生。每翻開一本書,她便會被帶到那個可能的人生去;那些她曾經懊悔放棄的選擇,她不曾經歷過的不同人生。但是想像總是比較容易的,我們可能有完全不會懊悔的完美人生嗎?在做出每一個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放棄了一部份的可能性,也都必須接受在那個選擇下的不完美人生。悔恨是必然的,但我們可以選擇接受它,並且繼續前行;或者,活在悔恨當中,牽絆住自己,無法真正地「活著」。

“我想成就的自己,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全部達成,我想體驗的生活再怎麼活也活不盡。再怎麼學習技能,我永遠都學不完。為什麼會想這麼做呢?因為在這一生中,我想擁有並感受各形各狀、各色各樣的事物,窮盡所有身心靈的經驗。”

每到一個「可能的」人生當中,諾拉無可避免地會遭遇到不同的人生難題,產生了新的悔恨,當她在那個平行的世界裡走不下去的時候,便又會回到午夜圖書館。有時候只是幾分鐘、幾個小時,有時候會花上好幾天。她經歷過的人生裡有搖滾巨星、奧運游泳選手、冰河學家、哲學教授⋯⋯也曾經是酒吧老闆、葡萄酒莊主人、作家、店員、清潔工、單親母親⋯⋯她曾經在不同的人生中失去過不同的親密的家人或朋友,也曾經遇上過不同的疾病或意外。在這些不同的經歷當中,她體會過各種的情緒與困擾。然而,經歷過許多的不同人生之後,她並非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反而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是誰。

“但真正問題不在於我們後悔自己錯過人生,而是在於後悔本身。後悔讓我們枯萎凋零,讓我們覺得自己是自己和他人最可怕的敵人。”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難免都會遭遇到充滿挫折的時候,都會曾經經歷過做錯決定、後悔不已的心情,恨不得有一個Reset的按鍵可以抹除掉錯誤,讓人生重新設定,然後我們都會假定重設之後的人生新版本一定會更美好,不過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如何能夠預測在那個新的版本中的人生就不會有bug?難道我們要把時間花費在重複的悔恨之中嗎?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生活在他方」,因為在他方,活在我們的想像之中,因此完美,因為它根本就不存在。

“你會誤以為不開心的事都只是活著的副產品,並非生活的一部分。但當我們明白,不論如何生活,我們都無法逃避悲傷,一切便豁然開朗。悲傷其實本質上是快樂的一部分,兩者一體兩面,無法分割。當然,每次感受的程度和重量不同,但人生不可能永遠快樂。如果你這樣期待,只會讓你現在的人生感到更不快樂。”

諾拉最後來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生,有親密的伴侶、可愛的女兒、美好的住所、做她喜愛的工作;這個人生完美得似乎無可挑剔。然而,最大的問題是諾拉覺得自己在這個人生中是個冒牌貨,她看似快樂,但卻缺乏現實感,因為這並不是她參與過、付出過的人生;她雖然享受這段人生中的美好之處,也有捨不得放不下的地方,但是內心深處她對於自己原始的人生是存在著許多牽掛的。

“她發覺在人生中她能盡可能坦誠時,大家會以最接近自己現實的方式來理解。如梭羅所說:「重要的不是你看到的事物,而是你怎麼去看。」”

走過許多不同的人生之後,在每一段的經歷當中,她慢慢地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也體悟到完美人生並不存在,不管她做什麼選擇都會有悔恨的地方。不是選擇的問題,而是如何面對選擇的後果,即使不滿意,仍然堅持走下去。她改變了看待人生的方式。

“一切都不一樣了,因為她曾瀕臨死亡,卻活下來。那是她的選擇。她選擇要活下來。她發現人生廣闊,也看到自己的可能性,不光是她的能力,還有她能感受的事物。”

最後我想來稍微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Matt Haig,他自己本人曾經是憂鬱症、躁鬱症的患者,在他年輕的時候,許多年間他無法走出門,也無法有任何正常的社交;靠著自己的努力閱讀進修,和家人與伴侶不懈的支持,最後他走了出來,成為了暢銷作家。他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寫成了「活著的理由」這本自傳體的書,也推薦給有興趣的朋友,尤其是充滿了困惑的年輕人。

“你不需要了解人生。你只需要活在其中。”


成為怪物以前

《成為怪物以前》的書評

這是一本非常重口味但會讀起來欲罷不能的小說。在懸疑犯罪小說的領域裡必要的元素像是血腥、暴力、變態人格⋯⋯這本書當然是少不了;一本好看的推理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不知道誰是兇手、下一步劇情會如何發展、最後的結局更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十分訝異於這麼年輕的小說家的第一本作品竟然如此世故成熟,無論是小說結構、劇情鋪陳、文字的運用和清晰的主軸,都顯示出極厲害的功力。我非常看好蕭瑋萱的潛力,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好看的作品。

氣味/嗅覺是這本小說的骨幹,而對愛(尤其是母愛)的探討則是此書的靈魂。不僅只是節奏緊湊的推理劇情而已,作者其實很努力地想探討一個人究竟可以為愛走得多遠?甚至把自己推入地獄、變成一個怪物?又或許怪物的基因本就在存在於一個人的血液之中,在人生的某些因緣際會下,便會輕易地跨過那條線,變成一個怪物?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這個故事應該會有不同的答案。

莫斯科紳士

《莫斯科紳士》的書評

在蘇聯統治時期,一位沒落的貴族被判以終身監禁在莫斯科的大都會飯店裡,時光流轉了三十年,他的一生在被禁錮的空間中,似乎充滿限制;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是幸運的,他得以避過外面世界的政治鬥爭、一次又一次的清洗和社會的動盪不安。在這個特殊時空下的小小社會中,他有幸地結交到一群真性情的朋友,和命運賜給他的生命禮物~一個聰慧的女兒。他的人生是被時代的巨輪牽動和擺佈的,但是他自在又從容地適應了,也極盡可能地創造出最大可能的安適環境,和安於當下的寧靜心靈,「紳士」Gentleman 一詞絕對是當之無愧的。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中創造出的氛圍,既有那個時代的懷舊感和人情溫暖、又有與之衝突的政治荒謬之處。作者深刻地創造出飯店中每一個角色的性格和背景,故事的鋪陳也是精心佈局的結果;有些情節讓人拍案叫絕,有些情節又讓人捏了一把冷汗⋯⋯故事的轉折令人驚奇。作者絕對是個飽讀詩書之人,文中處處可見旁徵博引文學的出處、歷史背景的陳述、和當代政治結構的分析,他肯定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蒐集史料加以研究分析,對於喜歡歷史小說的人來說真的是不能錯過的好書。同時,他也是個說故事的好手,這個故事中溢滿了時間感,人與人之間的巧妙互動,和不著痕跡的愛與關心;整本書讀起來如沐春風,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和誇飾的文字,卻讓人無法釋手。還有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經常透露的幽默感,那是一種飽經風霜卻富有智慧和自在的幽默感。

如果你喜愛英文文學的話,也不妨找原文版對照著來讀。這本書的英文之優美,敘事遣詞的動人,讀來可以回味再三,書中的金句無數,處處可見人生的智慧。中文版的譯者功力也很厲害,翻譯的非常流暢和優美,完全沒有生硬難以下嚥的感覺,讀起來很舒服。

鬼地方

《鬼地方》的書評

因為一個忘年之交的讀友推薦,我讀了「鬼地方」這本小說,馬上驚為天人!其實旅居國外的這些年,有點忽略了台灣本土的新生代作家,這些年我讀了歐美的文學、日韓東南亞的作品,或是我熟悉的比較早期的台灣作家。看到「鬼地方」這本書,還覺得是什麼鬼故事呢?!(其實不是)陳思宏真的是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人,從翻開書的開始,這本書就放不下來了。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背景是中部的 小鎮,故事環繞著一個家族7個手足的故事,有傳統的世代壓迫、有鄉野傳奇、有威權時代下的悲劇、有手足之間的矛盾衝突、有同性戀的禁忌、有婚姻關係中的暴力與無奈、有鄉村的俚俗無知、有都市的傲慢做作、有浪遊異國的孤寂⋯⋯人心是如此的孤獨,人性是如此的赤裸與粗暴,家是如此的枷鎖卻又是一切的起源與終結⋯⋯

能夠處理這麼多的議題,又充滿了故事性與詩意。跳躍行走在時空之中、遊蕩在記憶與現實之間、替換在各個角色與人鬼之間⋯⋯難怪有人稱這是台灣版的「百年孤寂」魔幻寫實風格。

想讀一本當代的台灣小說,這本書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自治之夢

《自治之夢》的書評

從日本統治時代,到日本戰敗投降,國民黨接收台灣,228事件之後進入戒嚴時期,然後白色恐怖高壓統治台灣⋯⋯可以理解為什麼這本書叫做自治之夢。台灣人一直做著這樣的夢,民主與自由的追求一次次地被扼殺,夢一次次地破碎;「祖國」從日本變成了中國,不變的是一貫的高壓與欺騙,後者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歷史的進程中,無數的台籍菁英們奮不顧身地投入,追求他們理想中的自治之夢,而換來的卻是悲劇,他們犧牲了性命、家庭、寶貴的青春、靈魂和身體的自由⋯⋯ 當然這一切並不是全然無意義的,由於他們的犧牲,我們才能夠享有今日的民主台灣。

閱讀歷史的目的便是在此,我們不能夠輕易地把台灣的民主成就視為理所當然。透過作者對這段歷史的爬梳,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前人披荊斬棘走過的道路,感佩之際,應更加珍惜和維護我們所認同的價值。

會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