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作者。尼西是我在PTT大B版上追蹤已久的作家,她的文字風格清淡且有空氣感,雖然寫作主題多為愛情,卻不會讓人被過度濃烈的情感掐住脖子,反而不斷傳遞「在愛裡認識自己」、「在感情中互相依靠成長」的訊息。
作為資深讀者,我覺得尼西是個理想型作者,比起單純作為敘事者,講述故事的發生,她建構的世界帶有渾然天成的道德觀。她的故事裡幾乎沒有全然反面的角色,主角也通常有無法靠自己克服的弱點和心結,藉由無限貼近現實的細節,她帶我們經歷書中人物的人生軌跡,讓我們親自體會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愛恨、什麼時候該放手、什麼是遺憾。最後,讀者從她的故事中,具象化「接受」兩個字。
《山在虛無縹緲間》此句話原文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據說縹緲山上有能看見未來,幫助人實現願望的井,有從未被人發現過的巨量寶藏。懷抱貪婪野心的人前仆後繼上山,安全下山的卻屈指可數,後來縹緲山被認為是座厲鬼盤據的陰山。所謂的縹緲,指的便是朦朧、看不清的模樣,因此,儘管它被冠以陰山之名,仍有人從它獲得溫暖,主角陽久便是其中之一。
縹緲山真的有世人皆怕的鬼,但被同儕排斥,傷痕累累的陽久卻是在與縹緲山的鬼相處時,得到久違的平靜。
是失去生命的鬼,教導作為人的陽久該怎麼活下去。同樣也是鬼,在自己的時間不再流逝,只能永遠被困在原地時,鼓勵他與時間共存,繼續流逝。但當人向前,距離鬼就遠了。鬼教了陽久最後一課:「放手。」儘管滿懷遺憾,但對於終將失去的,我們仍舊無能為力。
人生路上,便是如此,任何我們渴求而不得的,都是一份執念。只有學會道別,才能讓那或長或短的緣分,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在過去、現在和未來,跟我們一起走下去。
請容我自來熟的稱呼此書作者一聲愛珠。初次認識她是在台北文學獎的得獎作品集,那篇作品便是散文集名字由來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講述病篤母親想吃炸春捲,女兒四處張羅購物的過程。
講述的是散文寫作中常見的親情主題,然而愛珠的文字鬆軟,在話語之間充滿空氣感,使讀者有滿滿餘裕去帶入自己的人生觀,不陷入窠臼。
內容關於愛、失去、快樂、惆悵,都是強烈的情感元素,不過如同愛珠自稱的老派少女,家教使然,她並未以濃豔色彩去妝點,而是用溫和篤定的態度,以料理為中心,清湯淡水,含蓄講述生活故事。
人生是這樣的,環繞著人情與柴米油鹽,能好好坐下來與可親可愛的人吃頓飯,就有勇氣繼續活下來。